运河梦
如果正好你也在,那就来说道下运河的故事。我是一条流动着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申遗成功以来,对我向往的人越来越多,有沿着运河骑行的人,有踏访运河遗迹的人,有画运河的人,有说运河的人……
这些人啊,骑着,走着,也总忍不住想,啊,那个谁,好像也在这个地方,啊,那个夫差,当年挖了条古邗沟,这种心情挺好的。虽然这些消失在漫长岁月中,我却在风云际会的历史大潮中通过文字被记录下来了~
京杭大运河是我的名字,在2000年多的时间里,“我”在不断变化,换了很多个名字,在不同的地方我还有另外的叫法,长江以南自镇江至杭州段,被叫做江南运河,有400多千米。杭州段就是江南运河的最南端......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在杭州的变化:
史籍中“我”被记载于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后,要开挖“陵水道”,由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
汉武帝时(前140 -前87),组织人力沿太湖东缘吴江南北的沼泽地带开浚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开通了苏州、嘉兴之间秦时尚未开通的一段运渠。
隋代,江南运河是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顺直而成的,北起今镇江东南,经丹阳、无锡、苏州、平望、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循今上塘河路线至杭州西南的大通桥入钱塘江。
杭州城中运河的形成起于初唐。由于唐代宋叶泛洋湖逐渐离海独立,与江海隔,为求运河继续与钱塘江相通。五代吴越国时挖开上塘河南口与茅山河相连,使其直通钱塘江。北宋一朝也迭经疏浚、整治。此后,直至明代,杭州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河海水运枢纽。
南宋定都杭州后,江南漕运更为繁忙,运河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由于上塘河航道经常淤塞,疏浚颇费开支,所以南宋统治者就着力整治东苕溪航道。淳熙十四年(1187),宋孝宗批准开浚奉门河。淳祜七年(1247),疏浚自奉口经今勾庄至新桥河段,一支自北新桥至勾庄,开阔三丈,深四尺,一支自勾庄至奉口,开阔一丈,并将浚河所挖之土用于筑路。
元统一全国后,着手建设以大都(今北京)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元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元末至正年间,起义军张士诚车船往来苏杭,旧河狭窄碍航,乃发动军民20万众开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成北关河,长22.5千米,宽约66.7米,历1 0年而成。此后,江南运河即走新开河道,经塘栖至杭州,代替了原经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故道。到了明末,杭州城中的运河,乃至整个江甫运河,开始与钱塘江隔离,已无运河与钱塘江通航的记载了。如此,你就看到今天的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