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丨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系列三:利玛窦对漕运管理的中肯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3 10:42:29

利玛窦对漕运管理的中肯评价

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

人物名片

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家里经营药房,是当地的名门。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

文献有载: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

“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前言

明朝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开始向亚洲扩张,西方传教士纷纷踏上中国领土。西方的宗教、科技、经济、文化也开始对杭州产生影响。这一时期,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耶稣教会在中国的奠基人——利玛窦。

他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

利玛窦沿运河进京

万历二十八年(1600),为了传教事业,利玛窦决定亲自进京,朝觐大明万历皇帝。在朝廷礼部尚书王忠铭的帮助下,自南京乘船进京。这位学识渊博的传教士,沿着京杭大运河,一闸一闸地过关航行北上。

那时期的运河管理机构

元代 

京杭运河运量有限,漕运仍以海运为主,因此管理制度较为简单。

明代永乐以后

停罢海运,全赖运河,相应地,管理机构逐步庞大而繁杂,规章制度也苛刻而繁琐。

小结

从北京到杭州,3000余里,穿越华东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整条大运河上有许多的河道、漕总、郎中、主事、监司、通判、同知、佐贰,除此之外,河道还有多如牛毛、具体从事管理的差役。

利玛窦自济宁运河登岸 

这位“高鼻子”的外国人在这里碰到了中国友人,同时受到了驻济宁漕运总督的款待。感慨道:

感谢总督!我从南京过来时,一路顺畅。大运河实在是美极了,是世界奇迹啊!

由利玛窦开始的贡赐贸易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进贡

利玛窦带着进贡的礼品(其中有《坤舆万国全图》)走进了紫禁城,走进了天奉殿。神宗皇帝看到利玛窦所献公平欣喜异常,对利玛窦格外亲切,将沿运河而来的利玛窦留在宫中居住,还让太监跟利玛窦学习演奏西琴。

● 西方自然科学

利玛窦和西方传教士们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地位,他们同时也把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带到中国来。

利玛窦和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合译了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几何原理》,使中国人首次认识到西方科技的进步。

在利玛窦的眼里,大运河似乎是一条没有峡谷绝壁、只有一处处繁华都市相簇拥的河;是一条遍布船闸、遍布管理船闸的官吏和役夫的河。它是一条越来越没有波澜,越来越没有险滩,不需要与激流险滩搏斗,只需要与闸吏和税吏周旋的河。它是一条人际关系渗透到每一个河段、每一道波纹、每一朵浪花里的河。

深远影响·中西文化交流

京杭大运河于无意之间帮助国人拉开了“东学西用”的序幕。随着在华传教士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介绍到西方,使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伦理道德等为西方人所了解,对欧洲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610年5月,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皇帝允许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安葬的事情。

文章赏析

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大运河河运输技术的评价:

从扬子江来的私商,是不允许进入这些运河的,但居住在北面运河的人们除外。通过这项法律,是为了防止大量船只阻碍航运,以便运往皇城的货物不致糟蹋。然而,船的数量是如此之多,经常由于互相拥挤而在运输中损失许多时日,特别是运河水浅的时候。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在固定的地点设置木闸来节制水流,木闸还可以作为桥来使用。当河水在闸后升到最高度时,就开放木闸,船只就籍所产生的流力运行。(本文内容参考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

来源: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