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建德市文广旅体局丨钱塘慕课·杭州建德考古故事⑯·梅城明清严州府南城墙考古勘探
发布时间:2020-05-13 14:33:30

梅城新城墙

因梅城镇实施钱塘江干堤富春江库区建德市梅城段(梅城大坝)加固工程时发现了严州府古城墙遗迹,2014年7月4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建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严州府古城墙遗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15年1月28日结束。

此次发现的严州府古城墙遗迹东起市民路东侧向东约20米,西至城南西路15号,北侧紧邻城南东路和城南西路,南侧距新安江约30米。此次勘探,初步揭露了明清时期严州府南城墙(局部)的主体部分,其中包括大南门、小南门、瓮城基础、鹅卵石道路、排水沟和房屋建筑等遗迹,同时还出土了许多青花瓷残片、越窑青瓷残片、带文字的青砖、石构件和铜钱等遗物。

南城墙遗迹

此次揭露的南城墙(局部)遗迹主体平面呈蜿蜒曲折之形。大南门位于该段南城墙的中西部,北侧紧邻城南东路、城南西路和正大街的交叉口,其中北侧门洞正对正大街,南侧距新安江约30米,东、西两端分别与南城墙的主体相连。整个大南门的顶视平面呈“凸”字形,其南侧边缘与南城墙的南立面齐平,北侧边缘则比南城墙的北立面向北凸出。

大南门是明清时期严州府的正南门,定名为“澄清门”。大南门顶部破坏较严重,残存北部凸出部分的东、西两侧的墙体包边立面。北立面被破坏,南立面中间门洞的轮廓保存完整,因后期马路的加高,至今北侧门洞口的下半部分仍被马路叠压在下面,而无法完全揭露。大南门门洞保存情况较好,方向南偏西6度,底部平面呈“十”字形,南北进深长11米。大南门门洞底部破坏较严重,底部地面北高南低,其中在门洞的北侧通道的东壁旁还残存有少量的用不同规格的石块平铺的地面,揭露长3.90米,宽0.20—0.60米。

修复后的澄清门

小南门位于该段南城墙的东部,北侧紧邻城南东路与市民路相交处,其中北侧门洞正对市民路,南侧距新安江约30米,东、西两端分别与南城墙的主体相连。小南门顶视平面呈“凸”字形,其南侧边缘比南城墙的南立面略微向前凸,北侧边缘则比南城墙的北立面向北凸出5.1米。小南门是清道光年间新开,定名为“福运门”,并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

小南门的南立面主要用不同规格的青条石错缝叠砌,石块之间用糯米石灰浆黏合。整个南立面从下向上逐渐收分,其表面残存许多石灰面。北立面中间的门洞保存完整,在门洞的上方残存一块规格为长1.08米、宽0.68米,中间刻有 “福运门” 三字的匾额,“福运门”三字,楷体竖排,其左侧刻有一列知严州府事宗源瀚重修的文字,其右侧刻有一列清同治十一年桂秋月吉旦的文字。

清同治“福运门”匾额

严州府自建城以来,共经历过3次筑城历史。第一次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年);第二次是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是在元末明初(1361年)。此次发掘的南城墙遗迹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参照对比,应为明代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筑城,并历经明、清两朝等历史时期的沿革,结构清楚,时代脉络清晰。

李文忠在原有北宋城墙的基础上,对重筑之严州府城做了局部调整。除沿用东侧近碧涧的一段城墙外,西北、正北都向内作了收缩,向南则移近新安江。此城东凭碧涧为护城河,南以江水作城濠,遥望三江盛景,北有乌龙山,西有建昌、屯军诸山为天然屏障。

新老城门

严州府城利用“南临大江(新安江),东界碧溪,西控西湖,北引乌龙山之水”的天然地形作为城壕。另外,从西湖北侧有一路水道沿城向北,过小西门后折东,沿北墙继续延伸,至北门外西侧折北。这一水道发源自乌龙山南麓余脉锦沙岗、凤凰山,沿城入西湖,故有称“护城河”。 元末明初建城后,至万历时,城门仍为旱门五座,水门四座。大南门应沿自澄清门,大西门沿自和义门,小西门沿自武定门,东门沿自兴仁门,北门沿自拱宸门。清乾隆时,旱门仍为五座。至道光五年(1825年),开辟“福运门”,即小南门。至此,旱门增为六座。各旱门均有城楼,除拱宸门外均护以月城。

严州古城是唐代以来江南重要的州府之一,本次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对明清时期严州府的城墙和城门等遗址进行的科学发掘,了解了明清时期严州府城墙和城门的基本形制结构,加强了对严州府的城址形制结构、营建时序及历史沿革等认识,为深化明清时期城址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老城墙

来源:杭州学习平台   作者:杭州市建德市文广旅体局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