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建德市文广旅体局丨钱塘慕课·杭州建德考古故事⑦·大洋镇宋代墓葬
发布时间:2020-05-13 15:07:17

2011年,建德市大洋镇麻车村发现南宋连体古墓

宋明黄姓家族墓葬群,座落在大洋镇胡店村的一座小山脚下,东距钱塘江支流兰江数百米,依山旁水,环境肃穆清幽,为古人最后归宿所寻觅的佳境福地。据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立的《严陵黄公墓记》载:“建德黄公为严陵巨族,世居大洋之滨,统系绵衍,莫能祥考。据谱曾祖讳浩然,在洪武初以文才授御史,监察广西,激浊扬清,卒于宫。”可见黄姓世居大洋,在明代就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1997年,当地群众在山坡上种植树木和农作物时挖出大量墓砖,根据墓砖的判定,该处应是一座古墓。为了抢救文物,建德市文管会会同杭州市考古所于6月6日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相继发现五座明代石椁墓和两座近代砖顶砖室墓,明代推行薄葬石棺中只发现一些钱币等,并无贵重随葬品。继之发现了宋代并列双室砖室墓一座,这是一处宋代和明代相续的家族墓葬群。

1997年,建德市大洋镇胡店村发现宋墓

宋墓为一座长方形并列双室券顶砖室墓,由墓园、墓葬室和墓前建筑三部分组成。总长11.92米,宽7.78米。

墓园由圆形园墙、砖铺地坪和封土构成。墓园整体呈大半圆形,处径约为5.24米;砖铺地坪,铺砖两层,用条砖一横一竖铺成席纹状;封土前部园墙砌有一道笔直的辟土墙,辟土墙外侧贴有一层雕砖装饰,是贴附在墙表面的一层较薄的雕砖,整体图案是用一块块方形雕砖拼砌而成婴戏莲花纹饰带。这条雕砖饰带宽4.86米,高0.58米,中部被盗洞破坏,上部也残毁过半,尽管残毁较多,但剩余的部分尚可看出一条连续莲花纹,有含苞的花蕾,怒放的莲花,已结出莲蓬的凋谢花头和茨菇以及卷曲的大片荷叶,在丛中还残存一手执莲茎的婴孩,总体纹饰为“连生贵子”题材的吉祥图案,花纹的雕刻十分细致,在高浮雕的花纹上又用细线划画出莲瓣的细部及叶脉和花蕊等,显得十分精美。

雕砖装饰带的下部为须弥座式台,须弥座的下腰雕出连续萱草纹的裙饰,束腰部饰狮子绶带纹和独立的瑞兽,东西两侧各保存两只。东侧的两只不相连,靠中间的一只为狮子衔绶带,隔有一组折枝花,后部为一只扭头回望的瑞兽。西侧的两只是连续的,靠中间的一只为奔走的瑞兽与绶带绣球组合,另一只为站立的狮子,两件相连,十分生动。束腰部的两端各有一组类似建筑箍头的璎珞雕砖。

墓葬室为并列的双室长方形砖砌券顶墓室,长3.03米,宽2.40米,高约1.34米。墓顶与其他地方宋墓葬的券顶相比显得较低矮,西侧墓室的券较规整,东侧墓室的墓葬顶略不规整,更像一个梯形的顶。这种起券形式与五代时期以临安为中心发现的吴越国贵族墓葬流行的船形墓葬的墓葬顶很接近,应为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地区的一种传统,但墓葬的底部未见铺砖。两墓室之间有一道隔墙在隔墙北部上方有一个高、宽0.1米的方洞,应是《东坡志林》中所记的“同坟而异圹”或曰“同垅而异圹”葬制中保证两墓室相通,以合《诗经》“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之意的通道,以沟通两墓室,并供神灵往来。在西侧墓葬室前部发现一盗洞,贯通墓室,在墓葬室隔墙的后部亦发现盗洞,说明两墓葬室早期均遭到盗扰。但在东侧墓室的北端底部欣喜地发现经瓶、铜镜和漆盒等遗物。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推测东侧墓室为女墓主的墓室。

墓前建筑主要指坟丘前部的砖砌构筑。圆形的园墙在前部没有封口,而是在园形的约四分之一处砌出八字形外敞的摆手,摆手的前端有用卵石砌成的辟土墙,在两侧摆手之间形成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南边的平面用条砖一横一竖砌出席纹地面,长约5.34米,宽约4.35米,在这个平面北端两侧靠近摆手墙的地面各有一块正方形的石柱础,据此推测这里当年应该有一个类似牌坊式的建筑。

金菊花耳环

在南边平面的后档和封土前档之间为墓葬前北部的平面,用窄条砖铺席纹地面,总体比南边的地面低0.25米,形成一个封闭的低凹砖铺地面。此平面南北长1.58米,东西宽4.46米。根据明清方志的记载考证,这个部分应称为“拜堂”,是举行主要的祭祀活动的场所。

在摆手的前端有卵石砌成的辟土墙,与排水沟外有一片砖铺地面构成稍高于周边的土台,范围不明,但大体可见其整体为一长方形。对照有关文献记载,这个范围应称为“墓田”。辟土墙正中应是墓田的大门,大门的前方即应接神道。大洋镇宋墓的墓上建筑完全是发掘出来的,没有受到后代修葺、复建的影响,为我们认识浙江地区的宋墓提供了资料。这从明《黄公墓葬记》所载:“中起石亭一间,为春秋拜扫奉礼之所。前起石门二楹,为子姓出入瞻仰之观。其地势脉雄远,龙蟠虎踞,四面松揪桧柏培植,蓊蔚诚安体之佳城也。”也可得以证实。

大洋镇宋墓尽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1.金属器

此墓葬出土金饰件10件,鎏金锡饰件2件,均出土于漆合当中。

1)金钏4件,宋代文献称之为“钳”或钳镯,特指做成长条状,卷成环形,后部开口的手镯,分为两型;

2)金戒指,3件,即南宋本《碎金》所称之“指O”,3件,亦分为2型;

3)金缠指,宋本《碎金》有“缠钏”之称,表示多环连续的“缠臂金我,此器用于手指上的缠金,故名;

4)金耳环,1对;

5)鎏金锡耳环,1对;

6)铜镜一枚,直径15.7厘米,郭厚0.7厘米。六出葵花型铜镜,梯形边郭,素面,桥形小纽,镜背长方形框内有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

2.漆器

出土漆器一组,共计5件,两件大盒,3件小盒,都已败坏变形而破碎,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处理;

3.瓷器

出土经瓶1件,青瓷盖罐4件。

1)经瓶,完整,高25.4厘米,口经5厘米,足经4.5厘米。圆唇,侈口,束颈,斜肩,长腹,下腹斜收,小平底。灰褐色胎,褐色绿色茶叶末釉,釉层很薄,较光亮,施满釉。

2)青瓷盖罐,共出土4件,造型、纹饰大致相同。盖,盖面平拱,圈足形插:罐,方唇,矮领,圆肩,鼓腹,胫部内曲,隐圈足。

六出葵花形湖州镜

大洋镇宋墓的出土的这套漆器、金银器和铜镜展示了一套南宋时期妇女的梳妆用具,这对我们了解宋代妇女参加重要社交活动的装饰,出嫁的聘礼或嫁妆首饰组合等提供了新鲜的实物资料。

关于墓葬的时代,大洋镇宋墓未出土出任何记年资料。为此,参与考古的专家认为只能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的比对来断年。首先是墓葬的形制,浙江地区从五代时期开始流行后室呈船形的墓葬,特点是墓室前宽后窄,使用弧度很小的低矮券顶,到北宋前期,这种吴越国风格的墓葬就消失了。但低矮券顶的风格却一直延承下来,尤其在浙江省内陆地区长期流行。不过,北宋时期大体是流行单室墓葬,到北宋后期开始出现并列双室砖室墓,一直流行到元明时期。不过,到南宋中后期,一般都在墓室的底部铺砖,而大洋镇宋墓却未见铺地砖,这一现象表明此墓的年代可能未到南宋后期。

此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六出葵花形湖州镜,这种镜的流行时间大体在北宋末到南宋中期。此墓中虽然出土了经瓶和几件青瓷罐,但经瓶不具有明显的断代意义,也没有找到可以与青瓷罐对应的记年材料。其他具有断代意义的器物就是那一组金首饰了,绍兴市桐梧村发现的一座南宋墓葬,出土的金缠指与大洋镇宋墓出土的相同,金钏的形制和装饰技法也有相同之处;又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的金钏与大洋镇墓出土的B形金戒指形制相同。综上所述,大洋镇宋墓葬的时代大体可排定在南宋中期较晚的时期。

来源:杭州学习平台   作者:杭州市建德供稿中心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