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人”右上犬齿化石发现后,立即引起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对其生活年代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韩德芬和张森水先生经过科学鉴定,认为其形态较“北京猿人”有明显进步,而与“柳江人”和北京的“山顶洞人”十分相像,显然应属于智人类型的古人类。再从与牙齿化石同层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来看,下部堆积层中有14种哺乳动物,其中有5种是灭绝种,而且又有纳玛象和剑齿象,尤其是不见最后鬣狗,与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的动物群相仿,种属也近似。而出土“建德人”牙齿化石的上部堆积层中含有最后鬣狗,但缺纳玛象和巨貘,说明上部堆积应比下部堆积时代要晚,从晚更新世末最后鬣狗已灭绝的现象分析,“建德人”的时代显然应为晚更新世晚期,即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早,大致距今年代为5万年左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先一些测定方法的数据精确度已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遗址,或同一方法测定同一遗址中的不同样品,而所得的年代之间也往往有着明显的差距。即使是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的年代与其所在地层的堆积年代也不一定是同时的,有的延续时间很长,况且,碳-14测定方法只能测定晚于4万年的地层,因而在旧石器时代考古测定中,须采用别的先进方法测定。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公布了在建德乌龟洞中同上部地层人类牙齿化石伴出的牛化石标本采用铀系法测定年代数据,其中BKY82012为10.8±0.908万年,BKY82013是9.7±0.8万年,两个数据平均为10.3万年左右。也就是说“建德人”的生活年代应为距今10万年左右。
测定这两个数所采用的铀系法,即铀系测年法(U系法),是利用铀的诸同位素和它们的子体之间放射性平衡的破坏与重建来测年的,测定范围为0.5万—35万年。用于考古测年时的主要对象是人和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地层中自生的碳酸盐化学沉积物,如钙板、钙结构、泉华、钟乳等。目前,已通过此法测定了包括周口店在内的20多个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地点的年代。因此,将“建德人”的生活年代重新确定在距今10万年前应是可信的。如果这一测定数据无误的话,那么“建德人”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就应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即处在母系社会初期阶段。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建德人”生活年代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此时的远古人类的主要工具是以打制石器为特征,同时,也已懂得制作诸如木长茅和木棒等等,开发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比原先大为提高,采集、狩猎和捕鱼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当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司劳动、共同消费,过着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穴居生活,世系以母系计算,子女也随同母亲,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特别是年长妇女往往是氏族社会生产的指挥者或领导者。另外,从建德市莲花镇樟村洞考古发现的似为用火的痕迹和6种哺乳动物化石表明,“建德人”生活时代可能也已懂得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一大进步,由此可以推知,距今10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建德人”就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依靠集体的力量,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用他们粗壮的大手推动着社会向前迈进。
乌龟洞“建德人”的考古发现是浙江省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使浙江境内没有古人类的状况成为历史,初露了浙江远古文化之端倪,将浙江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几千年一下子可追溯到十万年前。
“建德人”遗址是浙江旧石器考古史上的突破,是灿烂悠久浙江文明发展史的起点,证明浙江也是人类进步的一方热土。
1982年10月23日,公布为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2月12日,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9月26日,“建德人”遗址保护工程项目——建德人遗址展馆竣工并通过验收向社会开放
建德人遗址展馆坐落在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这是一座朱红色的具有浓郁汉唐式样的建筑,在100余平米的展厅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从猿到人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浙江古人类遗迹图、“建德人”遗址考古发现的过程、发掘成果、古人类生活和狩猎场景以及发现保护的意义和研究成果等。一篇篇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家的论文,一幅幅反映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和狩猎生活场景的图片,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犹如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远古时代。
2013年确立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