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奇珍
下集:秘色流芳品国宝
今天,我们继续讲临安博物馆的三件国宝。
国宝
先说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这件熏炉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炉身通体施釉,除炉盖为纯正青色,其他釉色总体偏黄。
炉盖呈头盔形,莲花形盖钮,盖绘如意、云气等图案,并镂空交错排列四组云纹,用以出烟。
平底外缘有五只虎首兽足,虎首露齿吊眼,面目威武,额上还有阴刻正楷“王”字。底座镂8个等距壸门,之间绘有褐彩云纹。
2013年,熏炉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境展览国宝之一。
再说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盖罂。
这件盖罂为储存器,用于储存水、酒甚至粮食。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釉色青黄、润泽,半球形盖子上的纽和熏炉一样,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盖面上刻着3周阴线弦纹,从上到下绘有4、5、9组云气纹。内壁有24个支烧点。从颈至圈足绘单勾或双勾云纹7层7组。
圈足有12处支烧点,胎体灰白,质地细密。
最后来看越窑青瓷褐彩云纹油灯。
这件油灯整体呈钵形,弧形腹,高圈足外撇。通体施釉,呈青黄色,釉面滋润,局部有冰裂纹。
油灯的腹部装饰着六组双勾如意云纹和六朵绽放的莲花,腹底和圈足上分别绘有8朵和11朵云气纹。
我们这三件国宝,在没有博物馆之前,它们的真身很少出现在世人眼前。如今,终于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与大家见面了。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曾赋诗称赞越窑青瓷的精湛工艺和它的绝世容颜。这三件国宝重器,便是唐代越窑秘色瓷的杰出代表。它们之所以成为国宝,除了本身的价值,我认为,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出土于纪年墓。就是水丘氏墓中出土,水丘氏卒于公元901年。在墓葬考古发掘领域,唐代以前有明确历史纪年的墓葬并不多见。
二、器型端庄硕大。在已经发现的晚唐越窑青瓷中,还没有比这三件更大的。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均以碗、盘、碟呈现。
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通高13.5厘米 ,口径13.8厘米 。
慈溪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窑青瓷蟾蜍砚滴”,只有成年人手掌那么大。
三、施釉下彩工艺。它们都是典型的唐风造型,并有越窑产品并不多见的 “釉下彩”工艺。其它同期器物,基本为素面,不见装饰。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瓷器的素胎上绘制各种纹饰,再施以浅色面釉。比如大名鼎鼎的青花瓷,就是典型的釉下瓷。而明清时期的粉彩、五彩等彩瓷,就是釉上彩。釉上彩时间一长色泽容易脱落,而釉下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件国宝器形完美,又运用了当时不多见的釉下彩工艺,这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这就要从墓主人水丘氏说起。
史料记载,钱镠对母亲水丘氏十分孝顺,还有“钱王背娘”等轶事典故。如今,在我们临安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俚语“侬要孝敬爹娘,学学钱王背娘”。由此可以看出钱镠对母亲极孝。同时,唐朝最后的几代皇帝,如唐懿宗、唐僖宗均以极度崇佛著称,社会敬佛氛围浓厚,加之水丘氏本人亦崇信佛教,因此钱镠为母亲定制烧造的这三件器物上,均有佛教色彩的莲瓣、云气纹等装饰。
过去的人们,只能在文人雅士的描述中寻找越窑秘色瓷。比如乾隆帝虽然贵为皇帝,但也不禁作诗感叹 :“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意思是说,宋朝的官窑瓷器就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而唐朝的越窑瓷器却看不见了。钱镠或许想不到自己母亲的这些生前所用之器,会在千年之后重现人间。
如今,这三件国宝正在临安博物馆静静等候家乡人民的到来,希望能和大家分享它们前世美丽的故事,呈现今生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