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西湖丨楹联
修篁深处
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
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
西湖景区有许多这样的旧联,不知道写于什么时间,有些甚至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可因为它的文采斐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园林人保留了下来,并一定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一些特殊时段,给过一些人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启发。
讲述人:李若曦
在云栖竹径公园的主干道上,有一座白墙黑瓦、硬山石柱、跨径而筑的大路亭,亭上有一匾为陆维钊所书亭名,是为“修篁深处”亭。
亭有八石柱,刻有一组楹联,曰:“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
我们首先来看匾额。“篁”意为竹子或者竹林,“修”意为修长。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写道:“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因此“修篁”是长竹的美称。
竹子代表了高洁、雅致、虚心、节信、刚直的精神文化,它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出现在包括园林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之中。这块匾额出现在此处,正是点明了云栖竹径最重要的景观特色——竹文化。
再来看看楹联:联文通俗易懂而含义隽永,即点出此亭作为一座“路亭”的基本功能,又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评价了云栖景物的特点。
上联写道:“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小休歇”正是佛教修行中的两种境界之一。“竹径”其实是一条竹林中的小径,并不能称为“大道”,因此这里的“大道”应当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也正与下联之“灵山”相对。
下联为“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这里的“灵山”并不仅仅是“具有灵气的山峰”这么简单的意思。它指的是佛教的盛会——灵山法会。
在这场最著名的盛会中,曾经出现过像如来佛祖和迦叶尊者“拈花一笑”这样耳熟能详的典故。历史上的云栖也曾是一处佛教圣地,云栖建寺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967年,是当时的吴越王为伏虎志逢禅师兴建的三座寺庙之一。
历史上,云栖寺还出过诸如明代的莲池大师这样赫赫有名的高僧,他的墓地至今仍然保存在这里。所以,佛教徒是虔诚而来,并非等闲。
对于大多数游人来说,到这里来自然是抱着一种游山玩水的悠闲心情,过了这处亭子,前方会出现好几条岔路,正像是我们人生前行的道路。
而无论您选择哪一条路,前行的目标却都不是等闲而来。想必,这也正是回龙亭上的这幅对联给人最形象和生动的启示。
(信息来源:文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