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杭州博物馆丨三维动画·国宝水晶杯及其三个未解之谜
发布时间:2020-05-14 18:19:02

【战国·水晶杯】

战国(475~221B.C)

高15.4cm,口径7.6cm,底径5.2cm

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出土


战国水晶杯 三维展示

如果,

要评选“最具穿越感”的文物,

相信,它,应该会榜上有名

其实,没有“应该”,

只有“一定”。

如果没有说明牌,

没有人会觉得它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物,

对,它就是战国水晶杯。

这件水晶杯,乍看之下,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中文物印象,不仅不“古旧”,甚至还有些“现代”,什么包豪斯,什么简约主义,跟常用的水杯十分相似。

不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用料却是“大手笔”,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灯光下,略呈淡琥珀色。杯子的高度,比常见的玻璃杯稍微高一些,有15.4厘米,杯口差不多大小,口径7.6厘米。值得一提的是,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很符合人体工程学,拿在手上,不会打滑,还很服帖。

战国水晶杯,既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录,战国水晶杯名列其中,与世界闻名的后母戊铜鼎(原称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同列其中,虽“其貌不扬”,历史文化价值却不可小窥。

三个未解之谜

关于水晶杯,还有三个未解之谜,一个是材料,一个是取芯,一个是抛光技术。

1.材料来源

中国是水晶的主产地之一,但是多为中低档水晶,像水晶杯这样高品质的水晶原料,在今日的中国几乎见不到,或许古代存在过?那么,其原材料究竟是国产,还是进口?如果是进口,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输入到当时的越国或楚国哪?需知,丝绸之路,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凿通”。在一个没有方便交通,运输方式又十分原始的时代,原材料的万里运输是无法想象的。

▲水晶杯出土时的情况

水晶杯发现后不久,发现人杜正贤就远赴北京,请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和宿白先生看。谈到这一经历,杜正贤十分激动地回忆道:“我们到了社科院考古所,请苏先生看,苏先生捧在手里,看了很长时间,说‘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太神奇了’。后来到了北大,宿白先生也没有见过。因为是天然水晶的材质,两位先生都建议我们找地矿部门去看一看。”

▲出土水晶杯的战国古墓

后来,杜正贤找到了浙江省地矿厅。专家看了以后,也啧啧称赞,认为这么高的纯度,这么好的水晶,国内是没有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光是这样的一整块天然水晶,价值就无可估量了。但并不能判断古代有没有这样的水晶。所以到现在为止,水晶的来源还是一个谜。

▲水晶开采场景(群雕)

2.如何取芯

既然是由一整块天然水晶制成,如何取芯是一个问题。

首先,水晶的硬度很高,很难加工。按照摩氏硬度的标准,金刚石是10,可以说是最硬的天然矿物的代表。而水晶的硬度是7,相当于现在的钢铁锉刀。在一个工艺非常原始的时代,纯靠手工加工,取芯的难度可想而知。

▲水晶杯底部

其次,杯子是斜壁,上面宽,下面窄,这就增加了加工的难度。“苏秉琦先生在看到杯子之后,对它的制作工艺很疑惑。他当时讲,可能使用了和玉器一样的制作方法,用了管钻的方法;也可能使用金刚砂磨。”杜正贤说道。但是水晶杯究竟使用了哪种方法,至今没有定论。

▲水晶杯内壁

3.如何抛光

外壁的抛光相对简单一些,在有玉器加工传统的地区,并不算十分困难。但是水晶杯上宽下窄,手伸不进去,里面的部分,几乎打磨不到。古代人是如何把内壁和外壁,都打磨的那么光洁平整,也是一个问题。

▲ 水晶双耳杯 阿富汗出土 公元1世纪

余论

人类有着悠久的水晶加工历史,但像水晶杯这么大体量的水晶制品,在二千多年前则十分罕见。同时期或者更晚的时代,这么大的水晶器物也不多见。

阿富汗曾发现了一件水晶耳杯,年代在公元一世纪,时代晚于水晶杯数百年,虽然精美程度不亚于任何现代工艺品,尤其是杯壁的轻薄,令人惊叹。但其高度与体量,也只有水晶杯的一半左右。

水晶杯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希望能有更多的关心、研究水晶杯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参与到水晶杯的研究中来。

来源:杭州博物馆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