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桐庐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一处处散落在乡间的宗祠、花厅、寺庙、民居、桥梁等传统建筑,承载着世代桐庐人的印迹、情感、乡愁。
桐庐荻浦村
第八集-家族史书
桐庐申屠氏的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末年。其时,丞相申屠嘉七世孙申屠刚为躲避王莽之乱,偕家眷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富春屠山定居,繁衍历史已有2000余年。宋崇宁三年(1104),申屠氏后裔申屠理入赘荻浦村范蠡后裔之家,因此,申屠理被后人尊为桐庐申屠氏始祖。
申屠氏宗祠牌匾
导读
申屠氏宗祠坐落在古朴而美丽的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一条长长的窄巷,一堵斑驳的古墙,引领着游客走向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宗祠犹如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古朴而庄重。步入宗祠大门,会读出260多年前的建筑理念:以天井为中心,封闭的组合建筑;石木混合的梁架结构,使祠堂建筑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申屠氏宗祠背后的故事吧!
视频录制:桐庐博物馆
视频录音:叶莉
要想了解桐庐申屠氏的前世今生,需翻阅一下《申屠氏宗谱》。据宗谱记载,申屠一姓是炎帝神农氏十五世裔孙伯夷之后。西周末年,申侯等协助废太子姬宜臼登基,开东周为平王而得到封赏,申侯幼子被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一说时在甘肃泾川一带)。定居于此的后代,便以国名“申”和地名“屠”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在修建家族祠堂背后有一个深刻感人的故事。
大义女人
这个故事还要从宗祠石柱上的一行小字说起。
申屠氏宗祠二进与三进之间,所有石柱上的楹联在“破四旧”时基本被毁,唯有一联独存:“尊祖敬宗不让读书君子;轻财重义居然明礼丈夫。”如果你走近细看,楹联旁还有一行小字:侄媳张氏捐资建祠题。
如今的申屠氏宗祠雄伟壮观,所有梁柱均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可在清乾隆廿年,整个荻浦村里总共只有几百口人,要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
当时建祠发起人申屠氏第廿世祖申屠鲸,号召村里所有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族里有位张氏,是一位寡妇,由于没了丈夫,家中也不富裕,但她有一手好手艺,会做草鞋搓麻绳,她主动提出要为建宗祠尽点力。大家见她一个妇道人家十分可怜,便纷纷劝她算了。
不料她说,建祠堂人人有责,搬运石头不是需要麻绳、草鞋吗?这一切由她全部提供。族人见她语气坚决,态度诚恳,便同意了。也许她当时答应时,并不知道整个工程需要多少草鞋,多少麻绳,更不知道修建祠堂需要多长时间。动工之后才知道,如此浩大工程,在当时全靠人力搬运的年代,草鞋麻绳的需求量,绝非她个人之力就能全部提供解决的。
每天参加修建的搬运工和工匠有上百人之多,每天都要发草鞋,所有石料都是外地运进来的,每天都要从富春江码头,用麻绳扎杠,抬运到荻浦村工地,而修建前后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有人初步匡算了一下,从动工到竣工,需用草鞋上万双,麻绳需要数千斤。
一个妇女纵有三头六臂也根本无法满足工程上草鞋麻绳的需求,怎么办?张氏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她便出钱雇人,一起来做草鞋搓麻绳。起初她还能应付,时间一长,人工钱加材料钱,开支甚大,她原有的一点积蓄早就用光了。
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修建祠堂,卖掉了祖上留下来的粮田,支付了这笔巨大的开支,张氏的义举深深感动了所有的族人。三年后祠堂如期竣工了,发起人申屠鲸把她的事迹刻在石柱上,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位大义女人,让她的事迹永远在荻浦历史的天空中闪烁。这个真实的故事在荻浦已深入人心,让我们知道了就是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这副楹联也没有被毁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