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桐庐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一处处散落在乡间的宗祠、花厅、寺庙、民居、桥梁等传统建筑,承载着世代桐庐人的印迹、情感、乡愁。
桐庐茆坪村
第七集-书声朗朗今犹在
沿着自北向南的马岭驿道进村,高脊飞檐的徽派建筑,疏影斑驳的苍天之树,历史的暗香幽然浮动。
建于宋元之际的茆坪村,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她在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如今,村内的文安楼、胡氏宗祠、东山书院、五朝门、仁寿桥、万福桥、马岭驿道等一批古建筑、古路桥,在历经沧桑后保留依然良好。
东山书院
导读
东山书院位于富春江镇茆坪村的东山上,这里地处僻静,靠山临溪,早先并没有房屋包围,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去处。然而,根据民国《桐庐县志》的记载,北宋天圣年间,在富春江镇芦茨村也有过一座东山书院,这是史籍记载中桐庐最早的民间书院,创建者方楷是唐睦州诗派重要人物方干的八世孙。这位北宋天圣八年的进士还得到过范仲淹的赞许。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东山书院背后的故事吧!
桐庐自古就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自唐宋以来士风日盛,人才甚众,誉满富春江两岸。官府的重视和乡绅的捐助,使桐庐重教兴学之风日盛,至清末桐庐共有书院十八所,重教兴学之盛可见一斑。岁月悠悠,多少桐庐道上走出去的莘莘学子,在桐庐历代乡绅开设的沧江书院、东山书院、万卷书堂、如春书院里留下过琅琅的书声。
留题方干处士旧居
范仲淹
风雅先生旧隐存,
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
谁聚诗书到远孙?
东山书院乃北宋年间方干第八世孙方楷所建。不过,源头还得从方氏始祖方干溯起。而茆坪村的这栋“东山书院”,虽非方氏所建,也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记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方氏东山书院的影响。
白云源
方干此人颇为传奇:生于唐末,甚为有才,诗名与贾岛齐肩,却因相貌丑陋而不能及第。仕途失意的方干于是醉心教学,重文兴教,被尊称为“风雅先生”。其子孙继承先祖遗风,勤奋好学,办院施教。
话说这方楷是方干后裔中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他创建书院,还与当时谪守睦州的范仲淹有关。当年方楷考中进士荣归故里,正巧碰上前来探访先贤的范仲淹。范仲淹看到方干的后裔们尚多儒服,勤读诗书,并得知今年已有其远孙方楷得中进士科名,甚即挥笔写下《留题方干处士旧居》一首,以示对方干的赞颂:“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又特意为方楷题诗《赠方秀才(楷)》,以表示对方干远孙的激励:“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这方楷果然不负范仲淹赠诗,完全继承了始祖方干的遗风,一生悉心桃李,寄情山水诗书,积德行善而又不图功名,修建起了桐庐县第一家书院。在方氏后裔的修缮维护下,书院虽几度倾颓,终历千年不倒。
方楷创建的东山书院开创了桐庐办学之先河。再后来,方干第十一世孙方权舆又在芦茨创立南园书院。东山书院和南园书院成了培养人才的学府,一个又一个的进士和举人从这里脱颖而出。在芦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效仿办起了书院。至清末,桐庐、分水(现并入桐庐)两县共有书院19所。
方家在芦茨村办书院施教,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还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培养起一种“自是人知学之为美”的氛围。据说古时严州府,属芦茨一带文化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各行各业的人都对于历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方氏后裔还以芦茨村为中心,发扬家族办书院施教的家风。据说,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在仙居县创办的桐江书院,如今书院讲学殿石柱还刻有楹联曰:“祖德流芳众传道学,孙族挺秀士烈贤书。”
如潮的人流,在岁月的长河里渐行渐远,唯琅琅书声,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