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丨馆藏精品·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栽培稻
发布时间:2020-05-15 14:53:10
稻作农业的起源可以从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两方面进行解释。生物属性方面,水稻从野生向栽培变化的特征主要看三点:一是长宽比例;二是光滑程度;三是硅酸体特征。文化属性主要看生产加工工具和农耕遗迹等。
稻谷遗存在跨湖桥遗址中的分布范围较广,遗址地层中淘洗出1000余颗碳化稻粒。从粒形分析,跨湖桥稻谷的颗粒较短,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工驯化后的栽培稻。稻遗存中的硅酸体形状、小穗轴特征也支持上述判断。小穗轴部位由野生稻的光滑状向栽培稻的保留折断的小枝梗变化。这是因为野生稻成熟后,小穗轴部位的稻粒自动脱落,人工收割时小穗轴是被人为折断的,因此此部位显得较为粗糙,甚至带有小枝梗。同时,跨湖桥先民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农耕工具,骨耜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由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插绑在木柄上使用,是农耕时翻地的农具。
有理由认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栽培稻,把这一地区的稻作历史又向前上溯近千年,说明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一样都是中国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区。
来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