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长河的历史遗存很多,建于明代的四座古桥,就是历史文明的见证。
槐河上的阔板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 ) , 由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宗道所建。单墩双孔石桥。桥墩用8块石板直插河中,顶置长石条以承桥面,桥长7米,宽3米,高2米余。桥建成后,成为百姓出入槐街的主要通道,如今保存完好。清代乡贤来骏《长河竹枝词(五)》诗曰:阔板桥头压担桑,行家灯火五更忙,弯弯艇子纷传说,要到湘湖白鹭塘。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绘出了昔日阔板桥头桑行林立、桑担挤挤的繁华场面和水路繁忙的景象。
大河沿边的镇东桥:为明代来端操所建。是塘子堰、傅家峙、汤家桥等村民进出长河街的主要通道。桥梁西额刻“明万历乙酉(1585)冬创兴胜塔主人来端操建”,东额刻“民国十六年夏长河合镇绅商重修”字样。现在虽已拆去登桥石级,但桥梁、桥身仍为原貌。
白马湖上的飞虹桥:架于汤家桥通往白马湖的河上,明代云南篙明州同知来端蒙建。平铺三孔石桥,桥跨10米,面宽3米,两桥墩上各嵌一块碑铭:一块书:“万历癸酉(1573)来端蒙建,乾隆戊子(1768)会宗堂修”;一块书“道光丙戌(1826)来学诚重建”。今已拆去。
竹山河上的竹山桥:古称夹竹山桥。在山一村的竹山河上,平铺3 石桥,长10米,面宽2米。桥墩嵌有2块碑铭,一块镌“明嘉靖甲子(1564)六月建”,另一块刻“清道光庚子(1840)重修”。明万历《萧山县志》载:“夹竹山桥,来弘辉创,孙来士建重修——悬灯以示滨海之夜渡者。远近咸颂其功,巡按舒汀奖于族善亭。光绪间来弘辉后裔重修。”如今又修复一新,成为区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桥南建有亭,供行人歇息,清代长河乡贤来骏诗曰:最好披襟倘水边,花香鸟语满山前。石桥小小容人憩,还看青黄菜麦田。
短短四句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竹山桥四周的秀丽景色和迷人的田园风光,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