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滨江,从西南到东北,三面受钱塘江包围。钱塘江上游有富春江、浦阳江的山洪奔泻而来,下游承受着举世闻名的浙江潮的早早晚晚的冲击,自古以来水患频繁。也因此,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与山洪海潮作斗争的英模,老百姓感激他们,往往立祠造庙来纪念他们。
抗潮英雄
·唐代有个叫石瑰的,生于长庆二年(822),他奋力筑钱塘江堤,寒暑不停,功未完成,竟死于潮水。咸通年间(860—873),官方为他立庙,封潮王;
·北宋萧山人张夏,景佑年间(1034—1037)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那时钱塘江江塘年久失修,张夏发起加固江塘,首先采用石料护塘,派人分段守护,人民得到安居。他后来因公落水死,朝廷封他为宁江侯;
·明·万历十四五年,萧山县令刘会,字一汇,福建人,爱民如子,争取到省里的公款修西兴塘,造永兴闸(即龙口闸),重建镇海楼(即铁岭关)。西兴老百姓感恩戴德,在驿站前建刘侯祠,春秋致祭。
王夫人庙故事
今天小西要讲的并不是六品郎中、七品县令,只是一个地方基层行政人员——里正(相当于今村长)的妻子王氏。
她也有一段为水利作出牺牲的感人故事,群众因而为她立庙纪念。
西兴沿江的江塘,为了从塘上运货、过船的方便,也为了干旱季节引江水入内灌溉农田,在运河之头和后河头,各有一道堰以代替江塘,叫大堰和西堰。但因堰常被掘开放水,或拖船过堰,顶面要比江塘低,因此其牢固程度远不及永久性的塘身。
王夫人割股保堰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捐税苛重,吏治腐败,水利失修。西兴人杨伯远,是个老实人,略有薄产,被衙门里奸刁的办事人指定为村长。
有一年钱塘江发大水,官府命令基层行政人员分段防守,西堰一带的任务压到杨伯元头上。
杨伯元不敢向群众摊派人工和经费,只得拿自己的家资赔进去,但堰还是屡修屡坍,旁人说,是不是有怪物在堰下捣乱。
衙门里责怪杨伯远老是保不住堰,打他的板子,一次又一次地打,打得屁股大腿皮开肉绽,爬都爬不起来,哪里还会去护堰?
他痛苦已极,正动手自尽以求一了百了。他妻子王氏见丈夫被打得这般状况,已悲痛万分,发现丈夫要自尽,即将面临家破人亡、西兴遭淹的惨象,更是急得走投无路。她安慰丈夫,为丈夫敷药喂饭,晚上独自到江塘上,哭着祝告上苍:老天爷如果一定要降罚于西兴百姓,自己宁愿跳入江中,独自承担天罚。她又割下自己手臂上一块肉,投入堰下,请怪物吃了她的肉赶快离开,不要与西兴人作对。
说也奇怪,她第二天早上去一看,堰外涨起了一片沙地,堰保住了!周围群众高兴万分,可是杨伯远和王氏却因此家资赔尽,一个打伤,一个割伤,落得家境凄苦,都未尽天年而早逝。到明太祖平定天下,吏治清明、河清海宴之时,西兴群众思念王氏割股保堰的功绩,筹募基金在堰旁造王夫人庙来纪念她,每年三月初二生辰、九月初三忌日致祭。西堰因此改称为“股堰”。
到了清·乾隆年间,不知道怎样的以讹传讹,王夫人庙变成龙图庙了。
王夫人庙如今已经变成龙图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