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滨江区住建局丨西兴史迹寻踪·过塘行·繁荣的源头
发布时间:2020-05-31 19:45:03

西兴夜航船

清·来又山

上船下船西陵渡,

前纤后纤官塘路。

子夜人家寂静时,

大叫一声靠塘去。

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西兴过塘行生意的红火,那时,过塘行客来物往竟能昼夜不歇。

过塘行的由来

西兴的过塘行起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它的缘起,应该随海塘和河坝的出现而产生。

据《萧山县志》:“在明万历间即有过塘行。”

可以肯定,至迟在明万历间(1573——1620年),西兴的过塘行已经方兴未艾。过塘行的出现以致兴旺,缘于西兴独特的地理位置。那时,钱塘江、浦阳江与浙东运河水域隔断,来自衢州、兰溪、金华、严州、嘉兴以及钱塘江北岸江干、京杭运河的船只集中在西兴渡口,再经西兴中转,翻坝过塘进入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因此有了过塘行这一特殊行业。

“过塘行”为乾隆御赐。据载,乾隆微服从杭州沿塘视察至海宁,目睹运河转运栈劳力遭到轻侮,十分恼火,便即下谕:“海宁加业转运布设,凡‘埠夫’者,要以尊视,轻侮者治。”亲为“埠夫”授赐“行牌”,佩带于身,并赐额改名为“过塘行”。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末民国,作为中转码头的西兴,南北客商云集、东西货物集散,西兴过塘行一派忙碌景象,过塘行布满浙东运河两岸的上大街和下大街。记载中,鼎盛时有“72爿半”过塘行,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

地铁西兴站壁画中的过塘泊船

何为七十二爿半

西兴过塘行经营种类繁多,经营范围有大致上的分工,负责过客、过禽蛋的有赵永利、俞小八房等八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有来锦标、孙太和等四家,过牛、羊、猪、鱼秧的有钟大椿、富三房等十二家,过酒酱的有傅汝贤、陈光记等六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有曹大本、沈惠全等七家,过百杂、灯笼、木器、锡箔、扇骨的有协亨祥、徐炳记、沈八房等二十九家,过建筑材料的有源盛和、王诚孚等三家,过其他货物如粮食、草席、柴炭、箬叶、土纸的有李庆记等两家,过银元的只徐国佩一家。几乎所有的过塘行一年四季都是营业的,仅有过黄鳝的孙家汇过塘行,由于过的是季节性货品,不能全年营业,故而称为半爿过塘行

钟大椿过塘行字号

过塘行主要经营货物转驳,有时亦代货主买卖货物、代垫运费、收取佣金回扣而兼有牙行性质。过塘行虽属于民营性质,老板个体经营,雇有账房、栈司2—3人,料理日常事务,但客户佣金收入一律须在政府登记,领取牙帖。过塘行中,论规模大和开办时间早的过塘行,金家协亨祥过塘行为其中之一。协亨祥过塘行创办于清代,过布匹、火柴、烟叶、杂货等,抗战前有几百间货库,东起仓弄口,西与来锦标过塘行相接,南至运河边,北到北海塘,生意昼夜不绝。开创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来锦标过塘行,经营茶叶、烟叶、药材中转,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歇业,经营时间长达120余年。

张德茂过塘行秤柱石

鼎盛

据《一条河的保护之路》一书载,资金充足的过塘行,如徐炳记、戴永清过塘行,蓄养大群水牛,自备牛车,通过牛车搬运,加快了转运速度。徐炳记、曹大本、来锦标三家过塘行装有电话,自备汽车代客运货。其中曹大本在萧山火车站开设分行。

过塘行交易用票据进行。有时货主手头紧,过塘行也会先垫付过塘费、船运费等,但货主还钱时,要连利息一起付。过塘行还兼原由驿站驿运的部分物品。过塘行在营运过程中,若是有损失,要进行赔偿。为保障旅客行李店家货物的安全,订立规章制度。通常的做法是,先由雇主认明脚夫、轿夫、船夫,再由过塘行作保(铺保),签订字据,以保证过塘人货不至于有误。

民国时期过塘票据

消歇

民国十五年(1926年)萧绍公路开通;民国二十年(1931年)杭江铁路(江边码头至诸暨)通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钱塘江大桥铁路层通车,同年萧甬铁路(萧山至曹娥)段通车。近代公路、铁路的开通运行,使得浙东运河水运交通与物流逐渐失去了重要性。加之钱塘江江面不断远离西兴,诸如此类,客、货运输日渐减少,加速了过塘行的萎缩。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兴最后一家过塘行张德茂过塘行并入钱航公司,从此西兴过塘行号子终于消歇。原过塘行建筑纷纷改作民居。

沈渭全过塘行

俞任元过塘行

西兴过塘行是西兴镇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当下,西兴官河路42号、43号叶汉祥过塘行,95号沈正堂过塘行,96号俞任元过塘行,97号张德茂过塘行,110号、111号钟大椿过塘行,西兴路98号、100号、102号、104号沈渭全过塘行以及孙太和、富三房、傅汝贤等过塘行老屋先后被列为杭州市或滨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成为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从这些晚清民国遗存的建筑中,依稀可以触摸到当年过塘行繁华的丝丝痕迹。

来源:《西兴史迹寻踪》

来源:西兴发布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