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基本陈列展丨文传四海,笔播千秋——黄源旧居基本陈列展
发布时间:2020-06-07 15:41:16

黄源旧居概况

黄源旧居位于宝石山葛岭半山腰(葛岭路13号),占地面积253.89平方米,呈“L”形合院,主楼为二层建筑,传统木构架、木门窗、白墙黑瓦、青石板阶沿踏步,为江南民居风格。黄源自1955年5月到浙江工作起,在此地居住了近半个世纪,这里也留下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身影。2005年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治理工程中迁居建馆。

黄源旧居内陈列了黄源的创作手稿、书籍、生活起居用品以及与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来往书信等百余件,用展柜、图板、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他闪光的一生。

幼承庭训 聪慧好学

黄源,字河清, 1906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海盐县。黄源自幼敏而好学,酷爱历史、文学。小学就读于其祖父黄承烈创办的西塘桥小学。少年时期分别在嘉兴秀州中学、东南大学附中、春晖中学、立达学院等校求学。

学生时代的黄源深受经亨颐、夏丐尊、匡互生、丰子恺、朱自清等教师的影响,1928年黄源远赴日本留学,并与茅盾、陈瑜清、吴朗西、中村伯三等人交往密切。

文学编译 誉满文坛

1929年黄源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翻译外国进步文学著作,一直在鲁迅、茅盾领导下活跃于左翼文坛,也结识了叶圣陶、胡愈之、巴金等左翼作家,与他们一起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为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源曾数十次亲聆鲁迅教诲,是在鲁迅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鲁迅逝世后,他作为治丧办事处成员,日夜为之守灵,是16位抬棺的作家之一。此后,和萧军一起编辑了《鲁迅先生纪念集》。

携笔从戎 推陈出新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黄源毅然投笔从戎,发表了《随军生活》一书。1938年他留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并加入共产党担任新四军军部《抗敌》杂志编委。1943年调浙东根据地,创办了鲁迅学院,还组织军民大会演,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团结改造老艺人,创作现代戏。

新中国成立后,黄源任华东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接管文化艺术学校,筹建了华东戏剧研究院、美术学院等,开办了越剧、沪剧学习班 ,改编旧戏,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瑰宝。

1955年华东大区撤销后,黄源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等职。主持并参与整理改编了昆曲《十五贯》,赴京演出后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周恩来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受到了文化部奖励,成为全国戏改的典范。

老骥伏枥 辛勤笔耕

黄源珍惜“平反”后的晚年岁月,以巨大的热情宣传鲁迅,努力创作,笔耕不辍,投身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对外交流文化活动。

黄源在上世纪经历了20多年的坎坷历程,步入高龄,省委为他彻底平反,安排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晚年他在浙江医院住院期间,依然频频接待青年朋友造访,满腔热情地听取意见,为他们指点前进方向,直到最后。

黄源译著有《屠格涅夫生平及其作品》、《世界童话文学研究》、《结婚的破产》、《1902年级》、《将军死在床上》、《屠格涅夫代表作》、《高尔基代表作》、《三人》、《日本现代短篇小说译丛》,专著《忆念鲁迅论述》、《在鲁迅身边》、《鲁迅书简追忆》等。其中《忆念鲁迅先生》获1984年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鲁迅文学艺术突出成就奖、1998年中国翻译荣誉奖。

2003年1月2日15时10分,黄源同志在杭州逝世,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

来源:杭州岳庙   作者:文字/虞岚 图片/陈焘 视频/岳小康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