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杭州运河综保中心丨历史文化名城《遇见运河》: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发布时间:2020-06-10 16:27:51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兜路

据《杭州通》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1966年,大兜路与河塍上、仓基上共名为“远征路”,沿路有北新关、仁和仓、崇善庙、国家厂丝储备仓库、丝绸码头、香积寺、江涨桥等重要节点,也有现今尚存的一批手工业者的民居瓦房。

据居住在这一带的陈延林老人回忆,现今的大兜路,在民国期间由北向南包括河塍上、仁和仓和大兜路三段。

夜幕下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其中,“河塍上”的名字来源于清乾隆年间,挑工疏浚运河积垒为塍,可以行人,故称此路为“河塍上”。

大兜路多用石板铺装,道路两旁的建筑多为平房,其次为二层矮阁楼,少量为两层楼。其中,商家的房子一般为两层,房顶用小瓦覆盖,里面的墙面用竹面撑着。据居住在此的钱幼珍老人说,她的公公在民国初年买来的住屋已经不是新房,可见这里的房子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商铺林立 街市繁华

昔日,大兜路上渔行众多,以协昌、裕昶、协茂兴等20余家大渔行为主打。每当黄昏时分,各处水乡渔船全力向这里驶来,以致河埠头渔船云集,几无空隙。

江桥暮雨

天黑以后,运河上渔火闪烁,江涨桥的倒影与河面上的一片金黄色波光此起彼伏地荡漾着,如梦似幻。清人所题的“湖墅八景”之一的“江桥渔火”即指此处。

此外,大兜路上商铺也很多。大兜路由北向南,有篰篮店、面食坊、煤炭行、南货店、麻丝店、酱油店、营造厂、木行、猪行、茶楼、米店、纸行、药铺等。

消失的花竹竿店

据居住在这一带的老人介绍,手工业者在此聚集已有百余年历史。过去在大兜路上,制作花竹竿的店铺就有5家,这些花竹竿被用作雨伞柄、撑帐子等。遗憾的是,这些店都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雕塑

花竹竿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原材料以小竹为主,拇指般粗,中空极小。工匠需要将竹竿截为2米长短,用文火烘直,竹节处削平,之后用布包着沙(沙来源于运河边上的河滩)摩擦去皮,以盐卤三点一组点在竹竿上,再放在文火上烘干。由于竹竿点盐卤处比较容易受热变焦,烘烤后竹竿上就像点了花一样。

杭州制作的花竹竿还深受北方人们的喜爱。因为南方多竹,北方无竹,花竹竿常通过火车运到内蒙古去,以备搭蒙古包之需。因多风沙,当地的蒙古包很容易被吹塌,而用花竹竿搭的,即便被风吹倒了,这些竹竿也不易折断,人们还能捡拾起来重新搭。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近些年,杭州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保护,市井民居建筑形态、巷弄空间尺度等基本保持了传统风貌,单体建筑的传统构筑形态如构架、砌筑形式、建筑格局等特征仍较为显著,大兜路历史街区逐渐被打造成一条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历史精品街区,兼具运河民居建筑特定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韵味。

来源:杭州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