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杭州段
杭州,傍水而居,因水而兴。一条大运河,绵延数千里,流淌千余年,带动城市繁荣兴盛,也沉淀了悠悠千年的历史人文。
大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丰富。这条流动的“丝带”将沿线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除了拱宸桥、广济桥、富义仓等6个遗产点外,还有江南运河(杭州塘・上塘河)、江南运河(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运河)等5个遗产河段。
江南运河(杭州塘・上塘河)
杭州塘与上塘河相连,是江南运河上的一段河道。
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它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
▲江南运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因长江至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便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形成如今的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嘉兴至杭州段,是中国大运河各个段落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展现了自春秋(公元前5世纪)至现代,杭嘉湖平原大运河的完整演进历程。
其中,杭州塘北段始凿于汉代,全线贯通于隋代,现为运河主道,大部分经过升级拓宽改造,以适应现代航运的要求。杭州塘南段开凿于元末,为运河主河道,基本保持原有线位。
上塘河为江南运河浙江段故道,前身为公元前210年前后修筑的陵水道之一段,公元7世纪大运河全线贯通后,一直至公元14世纪,为大运河南端的主航道。
江南运河(杭州中河・龙山河)
杭州中河与龙山河相连,是江南运河上的一段河道。
▲江南运河
杭州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现为城市景观河道。龙山河原是中河通钱塘江的水道,始凿于吴越钱镠时。龙山河现在南起闸口,北至凤山门,连接中河,与钱塘江已不相通,现为城市景观河道。
浙东运河(西兴运河)
浙东运河位于大运河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
▲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向东汇入宁波市甬江后,再入东海,全长239公里。
浙东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此后西兴运河与曹娥江以东的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形成自钱塘江经绍兴、宁波通海的完整水运体系,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
浙东运河沿线保留大量相关文化遗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这些文化遗迹主要为水利设施、桥梁及其相关设施。
此外,运河沿岸分布了一些水乡古镇,如西兴古镇等(西兴是浙东运河的源头,曾为浙东水运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独具江南风情。
浙东运河在历史上承担着航运、灌溉、漕运、水驿等功能,现在仍发挥区域性航运、水利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