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义仓
运河汤汤润岁月,文脉悠悠传千年。作为古时运送粮食的重要水路通道——运河,沿线粮仓遍布。
杭州历史上有过很多粮仓,例如江涨桥的仁和仓、广安新桥旁的广积仓、定善桥西的永济仓以及城内的义仓等。
这些粮仓都曾存储过“鱼米之乡”杭嘉湖堆积如山的稻谷,曾经每年进入杭州的大米多达数百万斛,就连许多朝廷贡米当时也是从这些粮仓北运而上。
▲富义仓新旧对比 张闻涛 摄
光阴流逝,斗转星移。如今,很多粮仓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有两座粮仓仍留存在人们记忆之中,它们并称为“天下粮仓”,一座是北京南新仓,另一座就是位于运河杭州段与胜利河交汇处的富义仓。
曾经的富义仓
富义仓位于杭州市拱墅区霞湾路8号,它曾是南粮北运的中转站,也是浙江各地粮食的集中地。
▲富义仓坐落于拱墅区霞湾路
富义仓门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有13幢建筑。东西相向而建,分为四列三进,都为砖木结构。南门面朝胜利河,门口是个河埠头。
在繁盛时期,每当秋收时节,富义仓边的运河码头房格外热闹。几十艘船一字排开在河上,一袋袋稻谷被搬运工从码头背进粮库,在仓内堆成一座座小山般的谷堆。
富义仓的由来
历史上,富义仓一带,算得上是杭州城北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富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当时杭州粮食告急,浙江巡抚谭钟麟遂令杭城士绅购粮十万石,分别储存于永济仓和义仓。因原仓库不敷存储,谭钟麟又划拨银子,购买霞湾民地十亩,新建了富义仓。
▲运河边的富义仓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粮仓建成,共耗白银一万一千两。同年冬天,谭钟麟调任陕甘。临行前,他将仓库命名为富义仓,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
富义仓仓房共四排,可储存谷物约四五万石。如果以10吨的集装箱来换算,富义仓的总储藏量相当于250个集装箱左右。
不过,富义仓的繁忙景象并未持续太久,当隆隆的发动机声代替了船工的哨子,富义仓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富义仓被改为浙江省第三积谷仓。新中国成立后,富义仓由杭州市粮食公司接管,起先作为仓库,之后被部分改为杭州造船厂职工宿舍。
化“物质粮仓”为“创意粮仓”
岁月更替。唯一在历史变迁中较好保存下来的富义仓,成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的见证。
▲富义仓内部一角
1999年,杭州开始发掘运河历史文化遗迹。在一次研讨会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毛昭晰发出保护富义仓的呼吁。
2005年,富义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杭州将富义仓以原有的占地范围、用原有的材料、按原有的历史风貌,原汁原味进行修复,慢慢展露历史原貌。
2013年,富义仓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富义仓摇身一变成为复古时尚创意空间。这里还引进不少书院、咖啡馆、茶馆等文化创意企业。行走在富义仓边幽静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细细品味“天下粮仓”的历史变迁,尽情感受古朴与时尚、传统与创意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