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景色
在中国大运河杭州段11个遗产点段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遗产点段:它是一座“门”,历经600多年风吹雨打,岿然不动于杭州中河之上;它是静静伫立的历史古迹,也是随波而动的文化地标;它与其他点段一起,串起沿岸灿若群星的文化群落,展示杭州文化变迁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凤山水城门。
历经风雨600余年
凤山水城门立于中山南路与中河路交会处,横跨中河之上。
水城门在凤山门东侧,始建于元朝,为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所筑。后人因其紧连凤山门,故叫它为凤山水城门。它是杭州古代五水门中唯一尚存的一座水城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较强的历史地标性作用。
▲凤山水城门
相传在古时,城门上建有一城楼,可屯兵百余,既能防御敌兵偷袭,又司开闸闭闸、调节河水之职,后来城楼坍塌,仅存城门。
如今,凤山水城门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仍保留元明时原状,是研究杭州城池变迁的重要坐标。
凤山水城门北面,藏青色的石砖极具年代感。南面的拱门上方,“凤山水门”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为了保护古建筑,城门两边断开之处用绿色栅栏围了起来。目前,只剩下中间拱形的一段,其顶部还呈现城墙形状。
古城门的变迁
古城门的蜕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南宋时期,凤山门(那时还没有这个城门和名字)一带,临近南宋皇城,商贾往来,繁华热闹。凤山门旁边有六部桥,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为南宋时的政治中心。凤山门西侧,万松岭一带,连接西湖,成为游人骑马踏青的好去处,“正阳(即凤山门)门外跑马儿”的民谣广为流传。
元末,张士诚重筑杭州城,设旱门十,水门五,凤山水城门即五水门之一。民国时期,杭州外垣被一一拆除,唯独凤山水城门奇迹般地留了下来,但也仅留石砌拱形水门。
▲民国二十二年杭州地图
20世纪八十年代治理中河时,杭州按照原水城门模样修复凤山水城门。1986年,得到妥善修缮的凤山水城门,还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杭州进一步公布凤山水城门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水城门变迁图
近年来,在之前日常养护的基础上,杭州通过更换老化苗木、养护生长较好的植被、开辟休闲广场公园、在水城门边修建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标志碑等措施,对凤山水城门进行全方位保护,再现南宋古城门的华丽风貌。
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如今,凤山水城门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者,见证杭州腾飞,守护静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