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关古道 盛利民 摄
千秋关古道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登村村至安徽省宁国市,长5公里,海拔398米,为临安区与安徽省宁国市的交界处,始建于五代,重建于清代。东西横亘,东为马迹畈,西为永木山,千秋关居两山相连处。原有盘山古道,现存千秋关之关隘,关隘由块石垒叠而成。拱形门洞高2.42米,宽2.05米。门洞口上方嵌石质匾,横书阳文“千秋关”三字。
千秋关是一处重要的古关隘,是浙西南通徽、苏的商贾要道,亦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千秋关上原有指探洞、点将台、炮台、战壕、跑马槽等军事设施。关之四周聚居少数民族畲族千余人,他们凿石造田,勤劳耕作。驰车达岭巅,回望行程,蜿蜒如龙舞,如绸飘,唐代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诗句,形容山行之艰难,也说明了关之险要。
千秋关、昱岭关、独松关并称“浙皖三关”。1982年10月14日,临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千秋关为第一批县级文保单位。2019年3月26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千秋关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秋关古道 盛利民 摄
文物保护标志碑 盛利民 摄
古道故事
千秋关因是杭州西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淮将李涛欲破关袭衣锦军,被钱镠之子钱元瓘擒获。宋室南渡时,置此关戍守。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攻破关隘,占领於潜县城。民国五年(1916年),浙江督军吕公望出兵过千秋关讨袁。
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四月,吴国淮将、前吉州刺史李涛,率兵二万,自千秋岭,欲袭击临安衣锦军。吴越王钱镠命其子文穆王元瓘,率师征讨。钱元瓘在山谷中迂回,在要路上砍尽树木,以绝李涛吴军归路,并在吴军必经之处埋伏,以歼灭其军队。在战斗中,当时吴国淮南国主徐知诰,与钱元瓘的马匹相近,差点被擒。后来徐知诰换掉衣服,换乘一头白色骡子才得以逃窜。壬辰这一天,文穆王钱元瓘抓获了首领李涛和偏将咸知进等共八千余人。千秋关之战,吴越国大胜,保卫了临安与杭州。(胡月耕/文)
来源:杭州市临安供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