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徽古道
杭徽古道,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石泉村汪家埠至清凉峰镇浙川村(浙基田),原有路程超120余公里,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到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川村就是其中的一段,全长20余公里。
古道始建于唐朝,是古时徽商与浙商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我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古道上曾有胡宗宪、胡雪岩、胡适等名人走过,也有1934年红军抗日先遣队方志敏、刘英、寻淮州等先烈留下的足迹,是一条雄关峻岭、风光秀丽又有丰富人文历史与红色文化的古道。
2011年,杭徽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杭徽古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徽古驿站
古道故事
杭徽古道,从短程来讲,是由临安马啸到安徽绩溪的,这条路开发在明朝,由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胡宗宪所修,缘起于一个“快犬传书”的故事。
杭徽古道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真,号梅林,安徽绩溪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不久又擢升为总督,管辖七省军务。
胡宗宪有一条狗,是从家乡带出来的,颇通灵性。在杭州,他与家人的书信来往原是通过信使走驿站传递。有一次,他想起晋代黄耳传书的故事,心想,何不也试试,就将信件蜡封在一截竹筒中,挂在狗脖子上,告诉它送到老家。此狗竟知主人的意思,随即一路奔跑,走的并非官家驿道,而是从颊口(今临安清凉峰镇颊口村)折往马啸,翻山越岭,到达龙川(今安徽绩溪县龙川村)。胡宗宪的家人从竹筒中取出信件,又将回信放进竹筒,拍拍狗的身体,狗也会意。又循老路奔回杭州。见狗没几天就回来了,胡宗宪起先以为狗半路折回,信未曾送出,谁知摘下竹筒,发现内中竟是家中的回信。胡宗宪感到奇怪,这狗怎么走得这么快?后来有一次又让狗送信,让人后面跟着,发现这狗乃是抄了近路,翻过了海拔1052米的马啸岭到达绩溪。由此,胡宗宪就出巨资修了这条古道。
来源:杭州市临安供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