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关古城墙
关隘是古时昌化、於潜两县设置的重要防御设施。杭州市临安区昌化、於潜与安徽毗邻,浙皖界地山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筑关守城、御敌防卫是战乱频仍时代置关的要义。
五代始建、清代重葺的千秋关,五代构筑、迄今原貌保存较好的塘岭关,宋时设置、民国重修的昱岭关,成为浙皖两地陆路通道之要扼,“浙皖三关”依山势而建,居高临下,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作为最初吴越国与吴、南唐国界上的重要设施,自置关戍守起,屡经战火洗礼,从吴越国与南唐两国之争到元末农民起义、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无不留下鏖战的印迹。世事沧桑俱往矣,而雄关峙立依然,见证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惨烈,也叙述着两地商贾熙攘、人文交融的和谐。
千秋关拱门上的石刻
千秋关
建于五代、清代,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登村村千秋岭上。
千秋关东西横亘,东为马迹畈,西为永木山,千秋关居两山相连处。关隘由自然块石垒叠而成,残高3.82米,残长25.25米,墙体厚7.17米。关墙块石排列紧密,未用任何黏合材料,显示出垒筑者高超的技巧。中间拱形门洞用条石错缝砌置,高2.42米,宽2.05米。楷书题额“千秋关”。通道内原设卡门,高3.2米,宽2.25米,厚1.25米。
千秋关是一处重要的古关隘,山高岭峻,地势险要,是浙西南通徽、苏的商贾要道,亦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后梁乾化三年(913),淮将李涛欲破关袭衣锦军,被钱鏐子元瓘擒获。宋室南渡时,置关戍守。清咸丰十年(1860)二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攻破关隘,占领於潜县城。民国五年(1916),浙江督军吕公望出兵过千秋关讨袁。
1982年10月14日,杭州市临安人民政府公布千秋关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昱岭关
昱岭关关顶古城墙
昱岭关
建于宋代~民国,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昱岭关村西部。
昱岭关南宋置关,昱岭关地理位置显要,既是历史上浙皖两地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是杭徽三关中最险要的关隘。史书有元末时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于至正十二年(1352)与元军激战昱岭关,起义军“遂破昱岭关,陷杭州“的记录。关依山势呈南北向亘于两山夹地,屡毁屡建,现存关口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块石砌筑,内洞呈拱券形,关口通高8.45米,通面宽9米,门洞宽5.95米,矢高6米,进深5米,关墙长13米,垛高0.74米,中间马道宽3.35米。两侧延展山墙沿山势采用块石垒置。关口两面均题额“昱岭关”,东西两侧楹联,东为“光复丰功雄关气壮,堂皇伟绩古郡山高”,西为“坦道贯通熙攘来往,巍名矗立震铄古今”。
昱岭关古朴庄严,威武雄伟,具有古关隘的典型特征,对古代军事防御研究有重要实物价值。
2005年3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昱岭关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越古道
塘岭关古城墙遗址
关隘遗址
塘岭关
建于五代,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桃花溪村童玉自然村北千顷塘。
塘岭关北为安徽省地界,地势南缓北陡,关口为两块自然巨石,关口宽3米,巨石高3.5米,直径6米。依山脊东、西延伸垒筑石墙各50米,墙高3米左右,墙顶部宽2.5米。塘岭古道从关口经过。
塘岭关与昱岭关、千秋关并称“三关”。塘岭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浙皖两地商贸往来的重要途径。太平军曾来此驻扎练兵。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这里是浙西皖南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此关为吴越国修建,系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国国界线上的重要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来源:杭州市临安供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