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杭州运河综保中心丨【运河史话】灰白的石墙、斑驳的院门,踏着油光的石板,感受秋季的运河街巷
发布时间:2020-07-03 16:15:15

运河两岸的街巷弄堂和深院老屋大多沿河而筑,形成一条条水巷街道,“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

或称巷,或称弄,或称街,深而幽长,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油光,历史也在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妨趁着秋高气爽,徜徉运河街巷。

沿着灰白的墙壁,暗绿的苔藓,斑驳的院门,去偶遇有藤蔓花草越出的院墙,去体味装点得别有一番风味的深巷老屋。

街河并行,通幽有径,还真有一番“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意境。

01 霞湾巷——秋季蟹市正好

霞湾巷聚集了众多的明代古建筑。据《湖墅小志》载:“仁和县衙门在通市桥东,内有香罗巷,北通大兜小兜,俗称牙湾。”可见原名衙湾,俗称牙湾,音近讹为霞湾。

▲历经沧桑的霞湾巷(2005年)

古代这里的港湾埠头也是海鲜鱼虾的重要集散地。已到秋天蟹肥时,北下的江淮渔船成群结队停泊于此,载来大量的海鲜鱼蟹,市井喧阗,交易直至深夜,以致产生了螃蟹交易的蟹行和蟹舟弄的地名。

清代魏标《湖墅杂咏》有诗写道:“秋晚牙湾贩海鲜,蟹舟衔尾泊淮船。团脐紫爱香浮厣,酒瓮藏留醉隔年。”

居住在霞湾巷中者,多数比香积寺者富裕。除了像富义仓这样的公家谷仓外,还有正大、恒大等米行。因此居住在此巷者,多以来米行生活,有开米行者,也有米行的伙计。

02 长板巷——有生活平平坦坦的美意

长板巷位于朝晖九区北部,东起石灰坝,西至德胜桥接夹城巷,长约1千米。

古时原名长坦巷,到明末有一蒯姓富豪居于此,家有千万金,宅屋富丽,园林葱翠。生二女,皆爱若掌上明珠。及女长成,则遍告远近亲朋好友,欲招貌若六郎者为婿,后来招赘长婿果然貌若六郎,大喜过望。迎亲之日将近,宅第粉饰一新,又招一班石匠用宽阔青石板将巷路铺换一新,意含祝福全家生活和和美美、平平坦坦之意。后讹为长板巷。1966年曾更名为友爱巷,至1981年又恢复原名。

▲长板巷里的民居(2005年)

民国时期,长板巷房屋疏落,住家不多,居民界限分明。西段多为经商富裕人家居所,庭院深寂,楼屋错落。长板巷东段到现今石灰坝一带,居住着大多是农民,还有一部分工人。还有河塘和一个祠堂。

长板巷周围大部分皆为田地,间有青青竹园,散乱丘墓。农民们靠种稻为主,也种茭白、蔬菜,并拿到现朝晖五区一带卖。

03 伞坛巷——杭城内以行市命名的街巷之一

《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载:“宗坛巷南起潮王路,北折东而至现今建工医院院近。成‘┌’走向,长80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均为居民住宅。”相传,此地在清代时是做棕绳的地方,故称棕坛巷,后讹化为宗坛巷。

现今宗坛巷南,有一路名为伞坛巷。杭州市志记载,杭城内行市命名的街巷有90个——如孩儿巷为当时专做泥孩的地方;花灯巷是制作销售灯彩的地方;马市街南宋时为马市所在;竹竿巷则是清代销售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的集市;珠宝巷在元时珠宝铺甚多;扇子巷则是制作扇子的地方。还有伞坛巷,也是其中一条巷。

▲画家吴理人笔下的小巷风情

同样据《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载:“此巷清时为制伞场所,因名伞场巷,后讹为伞坛巷。”

听当地老人说,新中国成立之前,伞坛巷一带有许多经营雨伞的小个体户,规模并不大,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本,当地人一般都是只进行小规模的经营。解放以后,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营业的改造,将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制作雨伞的小个体户集中起来,形成比较大的伞厂,进行国家或集体经营,形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2000年因建潮王路、浅水湾·城市花园,该地名废止。

来源:杭州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