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千年大运河畔迎来了一场诗歌的盛会,作为第三届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预热活动的运河国际诗歌大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
本届诗歌大会以“诗意运河、风雅杭州”为主题,将分为八大系列活动,内容涵盖朗诵会、集市、手工艺、音乐、诗画、走运、汉服等形式。
本届诗歌大会闭幕式正值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并在六月即将举办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周,届时将以运河文化传承、非遗活态手作、运河味道品鉴、国际艺术交流等内容呈现。
诗歌大会涵盖的活动很多,如朗诵会、集市、手工艺等形式,但却以“诗歌”冠名,足见其重要地位。
那传承下来的与运河相关的诗有哪些呢,其中蕴含的是诗人的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感受一下。
见景思景
运河太美,处处景色都是动人心弦的。这些景色美得让诗人们心心念念还不够,还惹得他们忍不住写诗歌颂。
夜泊塘西
王稚登
十年频客越,四度宿塘西。
渔父衣红袖,居人饮绿溪。
月中争获稻,桑上屡驱鸡。
卖酒重廊夜,家家市火齐。
本诗描绘的是塘栖美景。首联用“十年”、“四度”,简洁地道明了诗人与塘栖之间的渊源。之后三联勾勒了六幅塘栖水乡风情画:渔夫垂钓,汲水清流,农忙割稻,驱鸡下树,卖酒重廊,街市灯火。
下塘
高翥
日出移船日又斜,芦根时复见人家。
水乡占得秋多少,岸岸红云是蓼花。
本诗描绘的是下塘美景(杭州北新桥北运河)。作者以秋日为切入点,以芦花、红蓼为对象,另辟蹊径地描述了下塘河的另一重要特点——水乡。
草塘春望
陆敏树
北眺层峦南听潮,闲塘春暖绿莎骄。
风光未尽遮杨柳,天半云飞鸟路遥。
本诗描绘的是草塘春日景致(今杭州京江桥附近)。春日,天气渐暖,绿草生长。这风光无尽处却被青青杨柳遮蔽,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一句从近景一转到远景,有辽远之意,思绪也随之翩飞。
见景非景
对某些时期的某些诗人来说,景越美反而衬得内心越凄凉,越是思绪万千,就越是看景非景了。
武林
陆游
皇舆久住武林宫,汴洛当时未易同。
广陌有尘风不起,长河无冻水长通。
楼台飞舞祥烟外,鼓笛喧呼明月中。
六十年间几来往,都人谁解记衰翁。
写这首诗时,距离诗人十九岁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应试正好六十年了。诗人感慨的不仅是自己已经年老得气衰神弱,更感慨的是南宋定都临安已经六十五年,而故土未收复,自己抗金收拾河山的夙愿未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
杭州
蒋士铨
桥影条条压水悬,凤山门小带城偏。
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
诗人沿着大河(今杭州中河)到风山门,在凤山门小被搜衣检查,索要税钱。作者这样有文化、有身份的人,犹遭盘剥,不要说一般平头百姓了。诗歌反映了清代吏治腐败、税负沉重、民不聊生的现实。
拱宸桥夕发
宋伯鲁
树映陂塘雪映帘,三年留滞岂终淹。
故人已似沉沉夥,好句争传昔昔盐。
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
归期未筮翻西去,愁绝河桥翠柳纤。
诗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人参与的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将他革职永不叙用,后又下令通缉,使他过上了四处漂泊避祸的生活。诗人内心苍凉愁闷,不仅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思念亲朋好友,也抒发着对前路茫茫,国弱民穷情形无力感。
作者们见到运河美景所触发的情感,除了展现在了诗中,还寄于词和歌谣中,顺着运河漂入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
比如这词:
忆横河红叶·蔟水词
龚翔麟
小艇动偏,绿阴曾听鸠边雨。几番霜信,宛剪就、猩绡残缕。恰伴僧墙黄雪,落帽风前舞。一点点、逐乱流去。夕阳暮,浴水鸟、断霞搅碎。只趁着、渔舠住。千丝撒网,便认作、金鳞聚。莫是旧沟漂出,还有人题句。愁吟客、梦过吴江路。
词人回忆了横河(东运河支流)秋天美丽的红叶。他用赋体的手法,虽写红叶,却不见红叶一词。上片描绘了红叶落水前后的情形,下片描绘了红叶在水中漂浮的情形。
再如这歌:
风俗歌
正月灯,
二月鹞,
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四月小鸡出壳换鸡毛,
五月车水戴凉帽,
六月花红藕轧轧姣,
七月青苗田里放夜钓,
八月桂花栗子烤烤,
九月黄花金遍地,
十月河蟹满肚膏,
十一月里割稻、积肥、捞河泥,
十二月掸尘、送灶、舂年糕。
这首歌采录于湖墅街道,它几乎概括了拱宸桥、大关桥两侧近现代的主要年节习俗,极具古运河两岸水乡地区农民的节俗特色。
读读诗词,唱唱歌谣,看看其中的“景色”,体味作者的所思所想。在下次经过运河的时候,景还是那个景,情感可能不再是先前的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