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头作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重要航运设施之一,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或许会有人好奇,埠头究竟是什么?和码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埠头
根据《杭州运河历史研究》一书中所言,码头起源于北方的黄河,而埠头则起源于南方水系。
码头与埠头的主要作用都是用于船舶停靠,不过相较于作为商业中心的码头,埠头与沿岸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是运河沿岸居民重要的亲水平台,因此往往带有向下延伸的石阶,且整体规模上更加小巧,地理位置更加灵活,分布在运河水系的各个位置。
如果说,作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交通枢纽的码头是昔日运河航运繁华的第一见证人,那么一个个曾经散落在屋前屋后、巷里巷外的埠头则承载了杭人与大运河的共同呼吸。
在“【运河史话】运河繁荣水运的‘第一见证人’”中,咱们已经感受了昔日杭城城南、城北码头的兴盛,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来重温每个运河水乡人记忆里的共同伙伴——运河埠头吧!
一、埠头历史
▲ 运河埠头
史载,晋代杭州一带的水系中已经出现了木制浮桥式埠头。唐代,大运河杭州段开始出现石阶式船埠。宋代,杭州的风潮则是在桥边建船埠,并配上门栏。
明清时期,随着大运河杭州段的繁盛达到顶峰,埠头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殷实人家和大商户专用的“私人埠头”成规模出现。
民国时期,运河航运虽有所衰落,但江干、拱墅等河段沿岸的埠头仍然星罗密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特色定制
与中规中矩、气势恢宏、官方色彩浓厚的码头不同,大运河杭州段的埠头更具亲和力,尽显水乡民间风情。
水弄堂
▲ 小河直街
旧时运河边有条件的商家、民家一般自设河埠头。有时由于来往的人、货众多,往往还会为埠头开辟一条专门的通道,这种一头通街巷,另一头专通河埠的狭长道路,民间俗称“水弄堂”。
有了“水弄堂”的帮助,就算原有埠头的地理位置欠佳,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即使无法像大码头一样发展出集市,也能福泽周围居民,为大家的生活、出行带来便利。这一特色建筑结构的出现,充分展现出了杭城水乡人民因地制宜的杰出智慧。
缆船石
▲运河缆船石
在埠头,常见专门用于系船的缆船石。有的埠头规模不大,条件简陋,缆船石往往就由树、石等天然材质构成。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大运河杭州段一带的缆船石较为精致,常见的纹饰有如意、寿桃、梅花、芝草等各种吉祥美好的图案。
更加讲究一点的缆船石则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比如将其外形凿成瓶状,瓶中里插三支戟,用来缆船绳,俗称“瓶生三戟”,取其谐音”平生二级”。又比如凿成一支笔状的外形,再迭加一个金锭造型,取“笔(必)定如意”之含义,或者将缆船石雕刻成犀角的形状,取犀牛避水镇邪之功用。各色各样的缆船石成为了船埠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风俗文化
相较于码头的商业文化,作为“黄金水道”的神经末梢,运河畔大大小小的埠头在漫长的历史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挑埠业
▲ 运河雕塑
在大运河杭州段航运繁盛的岁月里,“挑埠业”应运而生。
南来北往的货物通过运河进入杭城,部分直接由运河主干进入支流,输往杭城各地。部分则在各运河大码头进行集中交易,然后其中一些又由水路运往杭城的各处。因而,运河埠头成为货物、人员最重要的归宿之一。
根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运河埠头已有专门的“肩驼脚夫”负责上下货,且有领头组织人称为“甲头”,而运送的货物则以居民生活必需品,如大米等为主。等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这一行业更加成熟,行业组织应运而生,运作方式已经极为现代化。
水岸情
▲ 塘栖运河
埠头既是运河船只的停泊处,也是岸边居民的亲水处,船上人与岸边人就此产生了联系。
或是路过的船只帮助河畔的农人将米送入城中出售,再带回商品沿途叫卖;或是美丽的姑娘在埠头淘洗,邂逅了过路的英俊的船工;或是顽皮的孩子跳上了暂时停靠的船只,从此奠定了将来的志向。
▲ 塘栖运河 埠头
在漫长的历史中,运河边的埠头见证了无数浪漫的故事,下面这首被收录在《《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 杭州市歌谣谚语卷》中的民歌就是其中重要的见证:
十八岁的姐姐哎江边洗莱心,
戒指跌落一钱又二分,
要你撑船阿哥来捞一把,
你上上落落好到我家来吃碗点心。
我勿晓得侬家屋朝东啊朝西?
我屋里唷门前有枝桂花树,
后门有棚紫葡萄。
你用什么来谢我?
我把紫葡萄藤送给你阿哥作牵绳。
船工与村姑的邂逅,若无埠头为媒介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对于生活在大运河杭州段两岸的人民来说,埠头就是和船、桥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埠头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大运河畔的不少地名、民歌中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不少从小在运河畔长大的老杭州,说起记忆里的埠头仍然觉得温情满满。
▲ 如今运河边的亲水平台
如今大运河杭州段的埠头主要作为亲水平台存在,大家在近距离欣赏运河风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身安全和保护水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