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3月,世界级钢琴名家郎朗受邀担任“中国大运河·杭州形象大使”,以“无国界”的音乐为媒介向世界人民宣传大运河文化。
2019年,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
今年,杭州的运河边将迎来一大文化盛事——2019中国(杭州)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以下简称“艺术节”)。
此次艺术节将从1月持续到8月,郎朗担任艺术总监,届时还会邀请十来位钢琴艺术大师来到杭州,来到运河边,进行钢琴独奏、重奏表演。
从目前公布的大师名单,有不少国际重量级的钢琴家。
这样一场音乐盛宴,已经足够让人期待!
事实上,大运河与音乐的结缘由来已久。
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杭州大运河畔的歌谣从未停歇。那些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的旋律、 词句构成了杭州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下杭州历史上的经典运河歌谣,说不定其中还有你熟悉的呢!
1. 富贵乡
杭城的商品经济因勾连南北、 四通八达的大运河而兴。
一首收录于《中国歌谣集成》中的《贺新船》展现了当年杭城“黄金水道”的富饶与美丽。
《贺新船》
小锣一打闹稠稠,肩挑金条上宝舟,
张班造,鲁班修,造好宝舟上杭州。
小锣一打响呛呛,珍珠玛瑙装满仓,
前仓船板盖不住,后仓盖起宝塔墙。
一天行上三百里,三天就到杭州城,
一趟生意刚做定,数数银子三千整。
杭州人的土语方言中爱用“儿”字,歌谣里也不例外。
大家都很熟悉的《杭城十门行业歌》用十个“儿”字描绘了昔日运河航运极为便利的杭城是如何的繁华热闹。
《杭城十门行业歌》
武林门外鱼担儿,钱塘门外香篮儿,
涌金门外划船儿,清波门外柴担儿,
凤山门外跑马儿,候潮门外酒坛儿,
望江门外菜担儿,清泰门外盐担儿,
庆春门外粪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
你家如今住在哪个门附近呢?
旧时的杭州运河段水网密布,历朝历代的杭州地方官员和从事地方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士都非常重视运河桥梁建设。
正所谓“行善宜远也宜近,修桥铺路造凉亭”,旧时大运河杭州段“村村有河,河河有桥”、“三里一渡,九里一桥”的盛景便是杭城人口稠密、商业发达的缩影,也就有了《造桥夯歌》。
《造桥夯歌》
买鱼要到,哼唷,卖鱼桥呀,哼唷!
放生要到,哼唷,放生桥呀,哼唷!
雨过天晴,哼唷,挂虹桥呀,哼唷!
田蚕茂盛,哼唷,永丰桥呀,哼唷!
2. 儿女情
秀丽的自然风光、发达的城市经济、繁荣的市民文化养育出了多情的钱塘儿女。许多缠满悱恻的民间歌谣曾在杭州大运河畔反反复复地传唱,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旖旎的想象。
长歌《临平二姐》中的三节歌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活观音”式的运河美人。
《临平二姐 节选》
行一里来过一村,运河两岸闹盈盈。
婶婶嬷嬷在拉讲,
船中一位千金好像南海活观音。
……
顺风顺水快快行,
林小姐通报丫头使女换衣裙。
四九三十六梅香丫头一式来打扮,
上下通身净换新。
……
换好花鞋立起身,拿起青铜镜照端正。
丫头使女丛丛讲,小姐好像南海活观音。
既是运河水乡,那么情人间的依依惜别自然也别有特色。
明代文人丘齐山在《新镌分门定类绮筵雅乐令谜》中收录了数十首“杭城四句歌”,其中的两首专写运河畔有情人的分别。
《杭城四句歌·其二》
(一)
送郎送到大桥头,两下相思不得休。
郎行三步回三步,姐行十步九回头。
(二)
送郎送到大桥西,问郎一去几时归。
郎是水上浮萍草,南北东西无定期。
3. 悲情事
当然杭州大运河畔的歌谣也不总是浪漫的,一些历史的隐痛与疮疤也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供后人借鉴回味。
民间文艺家张长工在《田野的风 》中收录了两首反映了民国时期杭州大运河畔船民艰辛生活的歌谣。
(一)
摇船摇到三里桥,
反动派次次要钞票,
三下子打得你嗷嗷叫,
船民真苦恼。
(二)
有女不嫁弄船郎
一年空守半年房。
有朝一日回家转,
点灯熬夜补衣裳。
同样生活不易的还有清末民初大运河东桥、西桥(今下城区杭州高级中学两侧)的缫丝女工。
这首流传在当时女工棚户区的《月儿一出照东桥》写尽了繁荣缫丝业背后女工的痛苦。
《月儿一出照东桥》
月儿一出照东桥,湖丝阿姐快起早,
冷饭头儿茶泡泡,霉干菜儿撮一吊。
寒冬腊月薄棉袄,抖抖索索往厂跑,
进厂先把身上抄,工头皮鞭木棍朝你头上敲。
茧子在滚水里煮,两手在滚水里捞,
好像剥出的黄鱼头,十指连心痛难熬。
月儿一出照西桥,一步当做三步走,
湖丝阿姐放工了.浑身好像滚油浇。
芋艿头儿水煮煮,盐花儿蘸蘸把肚饱,
吃了上顿无下顿,老鼠也饿得吱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