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兰廷成
发布时间:2020-08-27 21:42:28

余杭博物馆 兰廷成

兰廷成同志大学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专业,自2006年毕业后,来到余杭,成为了一位文物工作者。10余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冲在一线。深耕基层,以辛勤和汗水浇灌文物的土壤;埋头苦干,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坚守的乐章。

栉风沐雨,深入考古发掘一线

参加工作伊始,他便被单位派往考古工作一线,跟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余杭南湖的发掘工作。虽然大学期间已经历过田野发掘实习,对考古工地条件往往不佳已有心理准备,但从象牙塔直接迈入乡间阡陌,较大的落差还是给他一个下马威。住地与工地单程有7、8公里,每天单车往返两趟,就是30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懂方言,却需要每天和工地施工人员、考古队队员、当地村民等打交道;工地四周常常有无关人员逗留,对出土文物虎视眈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作为职场新人,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对、迎难而上。通过半年的工地历练,他较快适应环境、迅速转变角色。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他深知坐在办公室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无异于纸上谈兵。之后,他又参与了杭州海塘、余杭小横山、径山汉墓群等几十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连续获评2009、2010年度杭州考古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面对荣誉,他却说对余杭地下文物分布范围、规律、类型与年代的了解,从一无所知到心中有数,才是他历经风吹日晒、栉风沐雨后最宝贵的收获。

脚步丈量,绘就余杭文物地图

2008年,余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展开,他又积极投身到野外调查工作中去。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每天跟随普查队走街串巷,跋山涉水。为实地勘查西部高山上的古墓葬、石刻,穿越荆棘密布的山林,他的胳膊、腿上即使被拉出一条条血道,也毫无怨言;为找到最好视角明确古桥桥名与纪年,他跳入河边废弃的破船,毫不畏惧划行到桥下……。“今日事、今日毕”是他严格遵守的工作习惯,白天跑野外,晚上挑灯夜战继续整理文字记录、图纸、照片等资料。2年时间,他跟随普查队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全区1220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走遍全区全部300余个行政村,正式登录千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大部都是此次普查新发现。当得知我省需抽调一线普查队员实地支援青海时,报名表上,他立即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野外调查甫一结束,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数据处理、分析发布、成果编制等阶段。对余杭地上、地下文物的位置、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在他脑海早已绘就成一幅幅活的地图,为准确判断全区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充分依据。

力学笃行,抢修各类文物遗存

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类别齐全、类型多样,除了分布较广的古遗址,包括古桥、名人故旧居在内的古建筑及近现代历史建筑等也为数众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了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其中许多保存状况堪忧,亟待抢修。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相对于专业所学,他深知要保护好各类型的文物,只能是杯水车薪。尤其是他全程参与过2007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之后,更明白自己的不足。尽管参加工作已逾10年,他仍然精进不休,主动报名参加2018年度浙江省文物保护实训班。从杭州到温州,从钱塘江到瓯江,通过为期2月扎实的理论学习和野外实训,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实训班班长的他,不仅做到自己学好,同时主动帮助指导班里新生代,力求共同进步,他是学员的老大哥;协助食宿安排、出行安全,学习进度……事无巨细,他是老师的好助理。培训一结束,他利用所学又投身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参与到项目的甄选、投资计划的下达、维修方案的组织编制和评审、项目监管、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共计完成几十处文物保护维修、抢险加固、环境整治、日常养护等项目。由于他的敬业奉献,桂芳桥、安乐塔、东明寺塔院遗址等一大批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忘初心,坚守文物保护阵地

工作10多年来,他立足本职工作。独立编制完成区内几十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世界遗产大运河遗产点段-广济桥记录档案、仓前粮仓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工程遗址等十余处国保省保记录档案。积极参与文物安全巡查、参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等工作,协调指导镇街和有关部门开展大运河申遗整治等工作……他始终严守文物保护第一关,参加全区各类项目审查论证会议百余次,为规划、住建、林水、镇街等部门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建设项目提供保护相关依据与对策,对影响文物的建设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对审批材料的编制与报送进行专业指导。为配合全区土地出让及项目建设工作,对500余宗地块信息进行核对,对地块是否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等事宜提供参考意见,协调组织完成考古勘探发掘项目百余项,发现多处重要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同时在保证地下文物、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服务保障了我区土地出让、经济建设等工作,为达摩院、阿里、杭州西站等一大批重要项目的顺利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运河综保工程、西溪湿地旅游开发、南湖开发、大径山旅游开发、运河二通道等区内各类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他积极参与规划论证和项目指导; 在全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动出谋划策,使得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真正“活”了起来。

十余年的不辞辛劳和长期坚守,他为余杭的文物保护事业竭尽全力。他先后获得2009、2010年度“杭州考古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所在集体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突出贡献集体”、“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大运河浙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从弱冠之年到年近不惑,他将青春献给文物事业,从修缮工地到发掘现场,他将汗水挥洒余杭大地。守望文物的薪火,他心手相接,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他逐梦前行!

来源: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