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
发布时间:2020-08-28 21:13:24

2010年,浙江大学成立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以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为方向,依托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以科技考古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平台。经过10年的艰苦实践和研究,文物数字化方向成为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核心学科方向,也成为浙江大学新文科的代表。致力于为中国文化遗产建立“矿藏级别”的数字档案,为传承中华文明信息和研究中国提供扎实基础资料。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秉承精准数字化和严谨考古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面向文物保护、研究与利用的文物数字化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壁画书画和丝绸文物高保真采集与处理、土遗址与古建筑快速测绘、考古发掘现场全方位信息记录、馆藏器物高保真数字化等技术成果,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研究平台。

截至2020年年中,浙大数字化团队工作“版图”遍布中国二十余省区市中国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完成130余个项目的全面数字化,积累了约200TB数据。从年代看,从魏晋南北朝到民国;从类型看,有不可移动的古代建筑、石窟寺、大遗址,石窟寺墓葬壁画等;有可移动的各类馆藏文物,包括书画、瓷器、造像、文书档案和丝织品等。与五十余家国家和省市区及海外的文物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建立了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这些机构进行数字化领域工作的第一咨询者和业务技术支持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参与中国援助尼泊尔等国际合作地区,为提升中国文化遗产领域援外合作的水平做出贡献;并与哈佛大学和伦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建立平等、主导地位的合作,成为浙大国际合作的前沿窗口。

浙江大学注重高科技研发团队建设,目前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已经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研发队伍,形成了由博士、硕士和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研发梯队,拥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和技术过硬的系统成套服务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文物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技术研发人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研究生队伍和专职技术开发人员。研究生队伍主要负责跟进计算机技术在本领域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吸纳本领域最新学术成果并保持本团队在此领域学术研究的领先优势。专职技术开发人员主要负责将本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使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与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具体需求更紧密的结合。

目前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由李志荣和刁常宇两位老师领衔,总计专职人员23名,已形成一支雄厚的科研支撑队伍。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在常年立足中国文化遗产实际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坚持“考古的立场、考古的在场和考古的标准”,以为中国文物建立完整的基础档案,夯实中国文物保护研究基础为己任,力争在数字时代,为中国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做扎实贡献。目前已经在22个省区市完成133个项目的全面数字化,为国家保全积累数据量约200TB,在中国的文物高保真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具体工作事迹列举如下:

2012年,须弥山石窟考古。与宁夏考古所和须弥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合作。这是我们主导的第一个全面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的石窟寺考古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三期田野工作,首卷考古报告已经在文物出版社付印。

2013年,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青州博物馆馆藏的北朝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遗存的瑰宝,如何全面记录留存其珍贵信息,一直是青州博物馆的头等大事。从2013年开始,浙大数字化团队和青州博物馆合作,已经完成3期工作,完成了青州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探索了数字化整理记录馆藏文物的技术、设备、路径等方法论问题。

2013年,山西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壁画的数字化记录。这是数字化技术第一时间介入考古现场的案例。我们随着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现改名为山西省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所联合发掘的进程,分三次进场记录了迄今保存面积最大的北朝壁画墓壁画的原真信息,笔触级别,色彩还原度97%。

2015年,杭州闸口白塔的数字化记录。这是随着修缮工程实施进行的数字化记录。也是第一次尝试用3D打印来检测数字化记录的成果。虽然当时只打印了1:10的小模型,而打印机只能处理我们10%的数据量,但其显示的记录精度已经令人诧异。这一结果成为今天杭州白塔公园公众展示的重要内容。

2015年西藏阿里托林寺壁画的数字化记录。这是浙江大学第一次有幸进藏,对藏西古格王国时期最伟大的佛教壁画遗存进行记录,探索了高寒高反光西藏壁画数字化采集的方法论和技术路径。迄今这些壁画的质量还是同类数字化成果中精度最高的成果。

2017年,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的青岛复制工程完成。这是中国数字化记录达到复原水平的标志性事件,是浙大数字化团队与云冈研究院精诚合作的重要成果。数据采集完成于2016年,用了一年的时间选择3D打印材料,然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打印过程。

2017年,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的数字化工程。这是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和山西文博集团合作为山西省建立古建筑壁画彩塑数字化标准进行的案例项目。

2018年,陕西碑林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的数字化。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石碑,是中国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我们完成了19件套(134件)的全息数字化。

2018年,我们完成了成都地区90%建筑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其中很多濒危壁画得到全面的记录,为成都文物档案建设填补了空白。

2018年,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三维数字化项目记录。我们对拱宸桥进行全方位三维数字化,为考古研究、艺术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提供较准确、科学的数据,系统管理、文物保护、公众教育、展陈展示等提供真实可靠的三维模型与正射影像图数据。

2019年,四川地区红四方面军摩崖石刻标语的数字化工程。我们把红色的文化遗产看作中国文化伟大遗存的组成部分,依然用严格的考古学方法进行数字化记录。

2019年,中国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数字化调查记录。这是浙江大学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参与的中国援助尼泊尔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组通过文字记录、数字化记录、图版记录、视频记录相结合的形式,对九层神庙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针对性记录,为提升中国文化遗产领域援外合作的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龙门石窟古阳洞3D打印项目。2019年完成全部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2020年5月,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高树在内的四座佛龛1:1复制龛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进行首展。

2019年,云冈12窟复制完成。该项目是浙大数字化团队与云冈研究院在云冈三窟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度合作成果,第12窟复制窟目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进行首展,正式开启“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2020年,宁波保国寺经幢三维数字化调查记录工程。项目组严格按照考古调查的工作方法,利用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多图像三维数字化技术对保国寺两座经幢进行全面三维数字化,为其建立全息数字档案,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完善原有档案资料,为保国寺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第一手完整可靠的测绘、考古资料。

来源: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