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宋瑞礼:抓主要矛盾是宏观调控新作为的关键所在
发布时间:2020-08-27 22:27:28

光明网讯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宏观调控、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党建工作、“两山论”、勤俭节约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宋瑞礼:抓主要矛盾是宏观调控新作为的关键所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宋瑞礼指出,宏观调控要有新作为,必须精准抓住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适度加力,直击问题要害,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一是着力抓好逆周期调节扩内需。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运用适当提高赤字率、抗疫特别国债、减税降费、降准降息和再贷款等政策手段。二是着力抓好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在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形势需要研究出台更多让企业有获得感的纾困举措。三是着力抓好新动能培育增后劲。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起来,强化人才创新引领,研究出台各种硬招实招,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四是着力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挖潜力。探索谋划贯通东南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举措,纵向串联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板块,横向链接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五是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保民生。宏观调控要迎难而上,统筹整合资源,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支持力度,确保用于脱贫攻坚战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规模只增不减。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郦金梁:后疫情时代高校须开展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郦金梁认为,疫情防控工作步入“与疫同行”常态化阶段,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要坚持四项原则。即要坚持同理心、共赢理念、全方位交流、服务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后疫情时代要着重开展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第一、加强人员交流。要坚持派遣留学生赴海外长期留学,拓展各类短期交流形式;要坚持接收优秀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做好“留学中国”品牌。第二、加强国际研究与全球开放创新合作。中国高校需要提升研究的层次,进一步把研究全球性问题纳入工作范畴。中国高校的卓越科研能力是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全球形象和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第三、加大聘用优秀外籍教职员工的力度。中国优秀高校需要吸引具备卓越学术能力、管理才能的多元文化人才加入教职工队伍,结合中国实际,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靖北:不断把党自身建设好、建设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表示,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不断把党自身建设好、建设强,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历来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当作我们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正是有了这个伟大的工程,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党之所以能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归根到底是因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人民日报》

【傅守祥:深刻理解“两山论”的内涵】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傅守祥指出,实践证明,“两山论”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哲学层面,它是对现代性方案的全面修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更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和理性的反省。理解“两山论”的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鱼与熊掌”式的非此即彼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并非针尖对麦芒式的尖锐对立关系。贯彻落实“两山论”理念,要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堵”和“疏”两个维度系统构建。首先,由片面强调以GDP论英雄,到强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理念,强调生态与发展结合,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树立生态优先观念,在战略与理念上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与拓展“两山论”理念。其次,在实践中,尽快实现从修复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向建设美化环境、顺应发展生态的转变。再其次,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路径、载体等问题并尽可能多样化。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王杰: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指出,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大多没有逃脱这样一个铁律,即勤俭兴邦、奢靡亡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能勤俭节约的国家,难以繁荣昌盛;一个不懂厉行节俭的社会,也难以长治久安。勤俭节约看似是小事,实质上却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崇尚勤俭不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一个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并赢得群众支持,任何时候过“苦日子”的作风都不能丢,任何情况下过“紧日子”的自觉都要增强。于国家而言,祸患常积于忽微,往往都是从小事、小节、小利开始沦陷。比如,“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等,无不归于“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来源:光明网   作者:记者 赵宇整理   编辑:管鹏伟
扶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