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安徽凤阳:花鼓唱出四十年巨变
发布时间:2020-09-20 10:11:06

光明日报讯 “翻天覆地大变样,全国人民心欢畅,小康路上不掉队,幸福的生活万年长……”8月28日上午,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陈玉芝、邓凡兰姑嫂二人用凤阳传统的花鼓小锣技艺向游客倾情演绎40年来发生在安徽凤阳的巨大变化。

在安徽凤阳,无论工厂城区还是山野乡间,奔赴小康路上,这座城市正在释放无限活力与巨大潜能。

昔日要命河,今日生命线

“以前天一下雨,濠河水就变浑,河里一起水(发洪水),小孩到对岸上学就犯了难,还淹死过人。”8月27日下午,在凤阳县濠河林桥段,家住河流上游的高志安向记者讲述起了面前这条河的种种过往。

濠河是凤阳的母亲河,也是淮河右岸一级支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凤阳当地石英岩矿产开发,沿岸企业的石英尾泥尾砂开始倾泻进入河道,河道淤积、过水不畅、水质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

自2015年以来,凤阳县开始为母亲河“通肠洗胃”:经过四期工程治理,濠河清淤500万方,治理干支流河道46.12公里,加固堤防19.96公里,濠河30年淤积、20年断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通肠洗胃’不是单纯的河湖水库治理工程,而是凤阳为适应生态建设而进行的支柱产业整合调整。”在濠河林桥段,凤阳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刘涛介绍,为保证河道持久通畅,凤阳关停了濠河沿岸343家石英砂生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尾泥尾砂也不再排入河道,而是回收利用制成了水泥。过去能要人命的濠河,如今成了两岸人民奋斗奔小康的生命线。

“小康生活要有小康生态。”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指着光秃秃的河岸说,“未来,我们还要进行岸上复绿和景观带打造。”

产业转型有希望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调整革新。在凤阳,以石英砂矿产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从粗放生长,逐渐走上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走进坐落于凤阳县大庙镇石英产业园内的凤砂集团石英产业聚集标准化示范区,偌大的厂房内,自动化设备正将精筛过的石英砂粉堆叠起来。据石英产业园基础建设负责人孙威介绍,凤阳县石英砂岩愿景储量达100亿吨,居全国第一,其中90%的储量在大庙镇,这里产出的石英砂原料供应着下游200家企业。

2018年起,凤阳实施石英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石英砂开采加工企业退出河道、林地与农田,仅大庙镇就有265家石英砂企业被拆除关停。产业园计划整合100余家规上矿产企业抱团发展,目前已有近一半企业确定入驻。

“明年上半年,我在园区内的石英砂项目就能投产了,但受政策限制,生产规模不会再扩大了。”在凤阳县刘府镇,从事矿产开发20多年的商人金朝晖如今多了另外一个身份——金丰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通过矿产发家的金朝晖开始聚焦于设施农业,在刘府镇,他经营起近百座果蔬大棚,种植“羊角蜜”“玲珑蜜”等网红水果,年产值近千万元。

与金朝晖不同,在位于刘府镇太山村的九天生态园,沈庆华则立志将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所打造成城市人向往的休闲体验空间。“我们想吸引众多城市居民来农庄休闲放松,在采摘、游乐中感受乡村,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经济收益所在。”沈庆华说。

翻开小康新篇章

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记者见到了当年的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77岁的严金昌老人。从2008年开始,严金昌用自家一亩半的宅基地经营起了农家乐“金昌食府”,每年毛利在30多万元。“如今的小岗人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户户都要建车库。”这是严金昌老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在农村,兄弟间分祖产,村民间换地是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2016年,为了促进村民间和谐共处,老党员李学忠联合老党员老乡贤6人组建了“小岗村义务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委员会有一本卷宗,每调解一宗矛盾都会详细记录在册。

“调解委员会成立当年就调解了村里近70宗矛盾,之后逐年减少,去年只有十几宗。”李学忠感慨,随着素质提升,村民们懂得自我约束,需要协调的矛盾也越来越少。

在小岗村与北大荒七星农场合作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里,绿油油的水稻田变成了“天然画布”,巨幅的“稻田画作”成了网红打卡景点。从2018年开始,小岗村90%以上的农田逐步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治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可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农田亩产提升了200余斤。

“小康路上,我们就是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这样说。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马荣瑞 常河 丁一鸣 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编辑:管鹏伟
扶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