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持久脱贫
发布时间:2021-02-23 22:31:23

中新网讯 脱贫攻坚任务不打折扣,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随着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全面胜利,脱贫工作也将跨入新的阶段、承担新的任务,工作的重心将由“扶贫、脱贫”向“防致贫、防返贫”转变,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贫困现象再次出现,实现脱贫户持久脱贫和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特色经济将为剩余劳动力才智的发挥提供平台和机会,对于提升基层地方脱贫成果、实现各地方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防止返贫而言,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持续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方法路径,但是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均衡性、持续性来看,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依旧缺乏持续脱贫的经济基础,不仅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将埋下返贫致贫的隐患。

积极谋划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脱贫人口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村,这些地方同样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限于收入的持续增加,还应包括先进生产力发展、优秀文化传播和宜居环境创建等方面。贫困具有相对性,而且返贫致贫的风险一直存在,脱贫工作应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管理工作。随着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脱贫的目标应从特定人群、既定标准向更大范围、更高标准跨越,进一步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效果。乡村振兴之中包括消除贫困这一基本目标,与脱贫攻坚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为了保护好、发展好脱贫攻坚的既有成效,脱贫攻坚的各方主体应当考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在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等方面要借助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获得发展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各种机会,为实现持久脱贫提供可持续动力。

增强脱贫主体发展的自觉性。脱贫攻坚是由政府主导、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化集体行动,在此行动中,贫困人口是最重要的行动主体。但是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脱贫任务,成为脱贫攻坚的目标考核对象。相反,作为最重要主体的贫困人口承受的脱贫压力则小一些,部分贫困人口“一心一意”坐等政府的扶贫帮扶,把脱贫攻坚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无视自身的问题和责任,“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因此,脱贫攻坚后续工作中不仅要给予贫困人口必要的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对贫困人口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使之明白脱贫不是不劳而获和简单的填饱肚子,要激发他们劳动脱贫、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成为吃苦耐劳、担当奋进、不甘落后的劳动者,充分发挥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深化落实脱贫攻坚帮扶政策。当前,脱贫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因客观原因难以或尚未形成,脱贫成果还需持续强化,脱贫政策的执行上需要立足事实、分类实施。从实际情况看,部分脱贫人口因年老、重大疾病、身体残疾、未成年等原因而不能参加有偿劳动,无法获得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或劳务报酬,难以实现自主脱贫。鉴于此类人群在整个脱贫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不利的客观实际难以改变或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变化,对此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发挥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农村低保等扶贫政策的“兜底”作为,落实好“四不摘”原则,执行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始终将这类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纳入国家扶贫的范围内,将脱贫不脱政策落到实处。

来源:中新网   作者:白浅   编辑:管鹏伟
扶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