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疫情的极端影响放大了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良久的脆弱性,但同时也让它最坚韧部分显露了出来,恢复及重建的机会成为关键问题。”最新出版的《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公共文化卷中这样写道。日前,“2021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来自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现场研讨会。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品牌产品,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已连续出版逾20载,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担任主编。他告诉记者,2021年度的蓝皮书由于疫情关系,编写和约稿交流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系列蓝皮书试图对疫情中的文化生态受影响状况进行描述,并对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启加以展望;试图对城市软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文化指标成果进行年度整体分析;对“十三五”收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以总结,对“十四五”规划建设文化强国进行前瞻研究。
最终呈现的《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聚焦上海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系统梳理了当前上海文化建设现状,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未来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系列蓝皮书体现了主流价值、专业研究和对策建议的结合,荟萃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亮点,提供了把握上海文化建设的新颖视角。
其中,《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1)》以“‘十四五’时期的上海文化发展”为主题,辨析上海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和挑战,研判“十四五”时期上海文化建设的方位和方向,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对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备受关注。由黄昌勇、包立峰等完成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评估研究》,按照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建立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由刘翼、徐剑完成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优势、机遇与挑战》按照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建立“三力”体系。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1)》立足于上海观察中国城市文学发展,在中国城市文学发展视野下考察上海文学,兼顾国内文坛重要现象、重要问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重点关注上海文化产业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的全球大变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有效举措。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1)》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共生发展”为主题,聚焦近两年公共文化领域的生态环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呈现上海探索与实践,为上海公共文化“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1)》则聚焦2020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和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样态,从产业热点、上海电影产业的新发展、海外电影产业经验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编撰过程中,邀请多位专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探索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业态、新起点。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1)》就后疫情时代的文化交流模式、内容及传播形式、可持续性合作、国家形象塑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思考,聚焦新全球化下的国家秩序与国际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与转变、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等。其中,围绕新冠疫情,聚焦标语、口罩等当中的文化差异作了一组主题策划。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围绕“线上”“出圈”“文旅融合”“文创”“长三角”“扶贫”六大关键词,回顾了2020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出要重视非遗的创造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非遗在建构新发展格局中的价值以及非遗在建构文化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功能,逐步恢复群众性民俗活动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