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讯 贵州多山。汽车行驶在由隧道串起的高速公路上,远处的天际被起伏的山峦勾勒出蜿蜒的曲线。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句谚语曾准确道出了人们对贵州的传统印象。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的环境难倒多少英雄好汉。
最近十年,被称为贵州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
这个满是“褶皱”的省份,靠什么实现逆袭?我们在路上寻找答案。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来到贵阳国家高新区,扑面而来的风里仿佛带着科技的味道。写字楼林立着告诉外来客,贵州人怎样从那“少于10%”的平地里高效地利用空间。
冬暖夏凉的气候、清洁的空气、稳定的地质结构、水火互济的电力结构与合适的电价,加上多年积累的产业和人才基础,成为贵州发展大数据中心的独特禀赋。
2014年,贵州创新性地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在新兴信息产业中,贵州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山深处卷起创新发展的巨澜。
随着数博会的顺利召开,腾讯七星数据中心、华为全球云数据中心等落户贵州,今天贵州的“大数据”已驰名全国,被数字行业称为“中国机房”。就在当下这一刻,不知有多少人的数字信息正通过“云结构”被存储到了这里的某个服务器上。
贵州还在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上抢占新机遇,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大数据正服务于虚拟的信息网络,发达的交通网络则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2020年贵州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6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三。在山区修高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山与山之间有了纽带相连。
顺畅的交通就像健康的血管一样,为发展输送着血液。那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奇绝山水、深厚历史,只需一段平坦车程便来到了眼前。
当我们深夜驱车赶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这个建在大山中的苗族村寨灯火通明。登高而望,千户民居中的点点灯火“闪烁”成了夜间的繁星。游客们身着当地的民族服饰,或歌舞或拍照,或把酒话家常,头上的银饰摇动起来叮当作响,尽情的欢愉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曾经贫穷的传统村落经过旅游开发,成为富裕兴旺的现代村寨。西江苗寨通过旅游促进民族村寨发展的做法,被称为“西江模式”。
通过“旅游大提质”,2021年第一季度贵州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1.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20.63亿元。一个多彩贵州把曾经限制自身发展的地理条件转化为独特资源,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回望贵州历史,其中总是不乏壮举。
在遵义会议旧址,一位讲解员每天至少要为访客提供8场讲解。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这里是必须要到的目的地。今年是建党百年,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在全国各地的党史学习中再被无数次提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这里完成了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
这里留下了无数贵州人无私帮助红军的动人故事,那时的贵州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决战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贵州作为主战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贵州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彻底告别了千年贫困,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又一壮举。
面向未来,历经22年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已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向宇宙深处凝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不甘落后的贵州人秉持“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勇气与智慧,向着新的“娄山关”跨越。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