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初夏,武陵山深处。
“昔日泥泞小路,今成阳光大道!”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郑家榜村的刘秀语回到小别几年的家乡,眼前的清江方山旅游公路让她惊叹不已。
这是我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动一幕。
截至“十三五”末,我省农村公路里程达26.1万公里,跃升至全国第二。一批“组组通、路路安、条条畅、处处美”的“细血管”赋能乡村振兴,添彩奔小康之路。
水泥路到家门口,雨靴“下岗”了
一条2.8公里的山路,竟有22道弯。
这条路位于长阳县新贝河到金竹坪,两边都是悬崖峭壁,22道弯垂直落差300米,被当地人称为“回头旋”,是湖北弯道最多的公路。
这一带地形复杂,分散居住着25户村民。以前,这段路一直是泥巴路。2012年虽然通了砂土路,小车也只能开到山底,一车货要分两三趟转运上山。2019年,这条路开始硬化,但因山高坡陡、修路成本高,直到今年3月,全线才正式通车。
“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家里常备的雨靴都‘下岗’啦,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第21道弯的尽头,新楼房的主人田顺高热情招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屋。
为硬化这2.8公里山路、方便25户村民出行,长阳县交通运输部门投入了280万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公路等级低,能勉强通车的公路不足1000公里,通村的大多是泥巴路,有的山区根本没有通村公路。
万重阻隔化通途。70多年来,我省拼搏奋进,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大跨越——
2013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100%实现公路全覆盖;
2015年底,全省实现村村通客车;
2020年底,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6.1万公里,跃升至全国第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5圈。
单车道变双车道,断头路成循环路
崇阳县白霓镇,以手工麻花制作著称。山上,万亩茶叶郁郁葱葱。山下,麻花小镇人头攒动。
带活这方圆50平方公里产业带的,是一条65公里长的农村路——雨山至梓木路。去年,该公路最后一段建成后,宽阔的双车道通湾达组,茶叶、藠头、花卉苗木、麻花制作等10多个产业分布路边。
如今,崇阳县像白霓镇这样的“双车道”越来越多,许多昔日的羊肠小道改成了宽阔的沥青路,许多断头路还成了循环路。
崇阳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幕阜山腹地,“八山半水分半田”,曾经集老、边、库、贫于一身,交通不便是群众最大的痛点。
“只有修路,没有退路!”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国香介绍,“十三五”期间,崇阳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580公里,全县所有乡镇全部通达二级以上沥青路,村村通四级以上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自然村小组之间的“毛细血管”小路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
从“村村通”到“组组通”,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修通的是路,通达的是富。如今的崇阳,已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这是我省农村公路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毛细血管”畅通,让主干网更显其能。“十三五”以来,全省开展农村公路“扩血管”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8万公里,推动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
一线美景,带活一方经济
大别山脉,道路蜿蜒曲折,沿途风光秀丽。
“人在路上,路在心中。”蕲春县会龙池公路驿站,宛若一个口袋公园,一大批书画家、作家等文人墨客定居会龙池村,创作康养。
这就是蕲春绿唐线。5月底,传来好消息,该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绿唐线,又称三角山旅游公路,位于蕲春县西北部,起于蕲春株林镇唐店村,止于浠水县绿杨乡,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与鄂东名山——三角山的连接线,前身是一条不足4米宽的简易水泥路。
2014年11月开始,蕲春县交通运输部门克服困难,用一年半时间建成升级版的绿唐线。
现在的绿唐线全长11.9公里,路面宽9米,沿线不仅景色怡人,还带动蕲艾、黄精等特色产业因路而兴。
“如今的农村路,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在省公路学会理事长白山云看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湖北交通运输事业大踏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交通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老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共创建26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00个省级示范乡镇,8个县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示范效应不断彰显,以美丽公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效果逐渐显现,实现“修一条好路、造一线美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努力完成‘3个2’目标,即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双车道、行政村建双出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具备条件的行政村70%实现双车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