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你好 小康特刊丨洛阳:河山披锦绣 洛水奏欢歌
发布时间:2021-07-13 22:15:03

河南日报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作为革命老区全覆盖地区,洛阳和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河洛大地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成为历史,在河洛文明发展的史诗中书写下新时代熠熠生辉的壮丽篇章。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洛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立下军令状,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克难攻坚、攻城拔寨,高质量推进。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洛阳市综合评价连续多年获得“好”等次;中共洛阳市委等7个集体、7名个人分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51个集体和75名个人分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迎来小康,乡亲们笑容洋溢在脸上,幸福流淌在心头——

有了稳稳的收入。洛阳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大力发展沟域生态经济、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开展电商扶贫,让乡亲们搭上了“致富快车”,钱袋子越来越鼓,所有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

有了暖暖的新家。全市19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6万余人乔迁新居,农村危房动态清零,乡亲们挪出穷窝,换了新业,在新房中开启新生活。

有了妥妥的保障。远程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挂上了专家号,重度失能残疾人得到集中托养,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乡村最美的建筑。

有了美美的生活。乡村环境旧貌换新颜,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通光纤、通动力电,农村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新起点上再出发,乡村振兴号角催。

洛阳市政府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洛阳市将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开创洛阳“三农”工作新局面,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栾川:吃“生态饭” 奔幸福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李秀一

深居秀美沟域,相拥绿水青山,仓房村的美不加修饰便已动人。漫步村中,目之所及皆古朴农家、幽幽竹林。纷至沓来的游客诉说着这里旅游业的风生水起。

“以前大家守着青山绿水找不到出路。”7月10日,栾川县潭头镇仓房村村民李银生在自家小院里打开了话匣子。

随着从洛阳到栾川的高速公路通车,高速口通往重渡沟景区的公路途经仓房村,竹海野生动物园项目落户该村,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村里的崎岖山地、茂盛竹林成了休闲的好地方。村民们不但能通过山地流转得到租金、分红,还能在园区就业挣工资,每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

栾川县森林覆盖率达83.51%。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些年,栾川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划分为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园乡愁村、特产带动村4种类型,已形成旅游专业村51个,遍布栾川县各个乡镇,并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放眼栾川,已有1.3万余名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发展特色产业等形式变成了旅游从业者,农家宾馆数量也由750户增加到1800余户,农家宾馆直接从业人员由2200人增加到4000余人。乡亲们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吃上了更加长久的“生态饭”,大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汝阳:种“党建花” 扮乡村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陈雨

“不仅是我们受益,这还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呐!”7月4日,在汝阳县内埠镇大安村,村民翟松建紧紧握住汝阳县委常委、内埠镇党委书记张亚磊的手激动地说。

翟松建家门口的大蔡路是大安村主干道之一,涉及周边90余户村民出行。“每到下雨天,出不来门不说,还臭气熏天,人人路过都要捂住鼻子。”回忆起街道过去的样子,村民们连连摇头,“一到冬天,门口污水结成冰,根本走不成路。”

今年以来,汝阳县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大安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动员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尽早解决污水管网改造问题。

“半个月完工!当时为了赶进度,村里党员干部齐上阵……”村庄的蝶变,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感谢党的政策,花费人力物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今村里整洁漂亮,焕然一新。”

“群众的事无小事,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大安村80后村支书窦卫方干劲十足,“下一步,我们打算建设1800米的主管道,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绿化美化街道扮靓美丽乡村。”

嵩县:持小画笔 绘振兴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王雪娜

仲夏时节,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手绘小镇”宛如“小家碧玉”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三五成群的写生少年,细细品味着“画里山乡”。

“眼前的大山和老房子,过去是包袱,现在是财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武淞生说,眼下,三合村已启动村庄“微改造”,突出豫西特色,保留乡村风貌,村里还结合“老屋认领”计划,大力发展民宿,争取留住更多城里人。

在乡亲们眼中,彼时的三合村,是豫西伏牛山区众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2016年年初,大学毕业的冯亚珂从城市回到大山,让原本制约三合村发展的土屋瓦房、羊肠小道,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杠杆”。“写生经济”不仅带来了山乡巨变,也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我做的手工布鞋,一双卖100元,一些没选上合适尺码的游客付了钱,让我做好了按地址给寄过去。”说起自己搞的“副业”,72岁村民王翠粉笑得合不拢嘴。不只是手工布鞋,土蜂蜜、红薯粉等特色农产品,样样都是畅销品。

如今,三合村成了全国闻名的手绘小镇“明星村”。村民们的话语间满满幸福感,“成绩已成过去,好日子还得继续奋斗”,还要用“小画笔”描绘更加绚丽的手绘小镇乡村振兴新画卷。

宜阳:以“文旅红”助产业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通讯员 张珂

“昔日的赵保是拥有伍子胥‘照宝’美丽传说的历史名镇,是文化积淀深厚的要塞重镇,更是流淌着红色革命血脉、涌现出无数英雄传奇的豫西‘小延安’。”7月9日,宜阳县赵保镇70多岁的老党员陈留道正忙着编写课件,准备给全镇党员干部以党课的形式,讲一讲家乡的沧桑巨变,“如今的赵保摆脱了贫困,在新时代重新‘红’了起来,阔步走在小康的道路上,变化真的太大了。”

赵保镇巧用革命历史底蕴,掀起“文旅红”新风潮,生态休闲养生游、红色革命纪念游、文化乡愁体验游、户外越野挑战游4条精品旅游路线应时而生,广受好评。

同时,赵保镇整合自然资源禀赋,依托林果优势和中药材资源,绘就“产业红”新底色。创新性成立了赵保红果园沟域经济带产业联盟,探索出“产业联盟促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建成赵保红果园、赵保山茶加工展示中心等特色产业点,全镇白芷、红花、丹参、决明子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7000亩。

革命战争年代,先辈英烈们在赵保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新时代,赵保人民弘扬红色传统,合力奏响一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乐章”。这座红色小镇,未来可期。

伊川:用“非遗+” 架致富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康晓冰

盛夏,走在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青铜大道,仿佛“穿越时空”,一器一个青铜故事,一店一幅历史画卷,步随景移,让人应接不暇。

在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青铜器从刻制模型、翻模子、制作组装蜡型、烤制、浇筑铜、打磨到最后做旧处理,每一道工序,都活灵活现展现在游客面前。

“俺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仿古青铜器生产与销售,年销售额1亿多元。”7月10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方明伟介绍,烟涧村是全国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地、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

早在夏商周时期,烟涧村周边就是青铜祭器的制作地。伊川县在文保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烟涧村为中心的青铜器手工制作基地。2011年,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随着电商平台的壮大,当地逐步形成“村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产业得提升、集体得收益”的多赢局面。

“今年7月,葛寨镇烟涧村和河南伊洛烟云工艺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烟涧村青铜行业联合会。”葛寨镇党委书记赵站超说,未来,这里还将建设新型青铜小镇,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建起产销研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群众增收铺路架桥。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编辑:管鹏伟
扶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