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 出延安,过延川,穿过叠叠山峁,便抵达坐落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小村落——梁家河村。
山坡披绿、草木青葱,找不到一点印象中大西北山沟沟的影子。整洁的村庄里,游客络绎不绝,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梁家河,探访村庄里的“蝶变故事”。
“抓产业才能让大家富起来”
“这阵子,游客旺,生意好。”村民王晶打开铺子,摆好小米、红枣,码齐腰鼓、布鞋、雷锋包……王晶的特产店每天能卖三四百元。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2015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成立了旅游公司。
“抓产业才能让大家富起来!”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介绍,按照“支部引领、集体主导、公司化运营”的思路,125名村民入职旅游公司,集中培训、规范上岗。熙熙攘攘的游客涌入村史馆、知青院、农家乐、窑洞酒店……乡村旅游火了,去年村里旅游综合收入达722万元。
勤快的王晶,日子也有了变化:丈夫在旅游公司开摆渡车,每月赚3000元,夫妻俩月收入超过万元……说话间,几名年轻游客走进小店,扫码付钱,空手离开——所购的陕北小米,由王晶发快递到云南,“瞧俺们村里,生活多方便。”
“抓产业,我们要全力以赴。”巩保雄说。除了旅游产业,村里其他产业也愈发红火。2020年,梁家河村苹果总产量70万斤,总收入达175万元;中药材、大棚蔬菜、光伏发电等产业齐头并进,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06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0万元。
“不仅要绿,更要美丽”
闲暇时,64岁的村民巩政荣喜欢在村里遛弯。村口河道里,水面的睡莲,纵情伸展;河堤上的花儿,开得正艳。
1999年,“退耕还林”成了村里的热议话题。老支书石春阳在喇叭里讲政策,村里老辈人却怎么也想不通:山上不种粮,却栽树,树能吃?
见大伙儿疑惑,石春阳决定“党员带头示范”,把自家的地都种成洋槐、苜蓿……一晃20多年过去,山上草木青翠,植被好了。
“几十年来,防治水土流失、追求富足丰产,村党支部的探索与努力从未改变。”近几年,巩保雄接过“接力棒”,带领村庄探索新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他眼里,绿色观念从山野走进村庄、庭院,一步步靠近百姓的生活。“有这么多游客来,村里自然要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大伙儿也拾掇起来。”巩保雄介绍,近年来,村里改厕治污、植花种草,“不仅要绿,更要美丽。”
河道清理,则是党支部委员的“责任田”。前不久,看着河里水草漫上来,党员干部们给绿色纱网绑上大石头,十几个人分列河两岸,一起拽着网绳,清理河道杂物。在党支部带动下,村民们慢慢形成共识——每个人都要当好维护村容的志愿者。
“梁家河跟我想象中的陕北不一样。黄土高原上,也是花朵盛开、满眼绿色!”广西游客林阿姨说。
“年轻的后生,就是未来”
正午时分,走进农家乐“梁家小院”,十几张餐桌,有的摆在院子,有的摆在窑洞,游客围桌吃着陕北农家菜……
农家乐的主人梁强是“90后”,原本在外地当煤矿工。看着老家光景好,便返乡创业。
“现在游客多,生意火爆得很。”梁强家去年收入达40多万元,还招了12名村民到店里来帮忙,“能帮乡亲们解决就业,我也很满足。”
村子另一头,“80后”夫妻冯涛、张艳正忙着和客商谈生意。前几年,在村两委邀请下,夫妻俩从上海回到故乡,开办了酿醋厂和饮用水生产线,村集体入股51%。张艳告诉记者,两条生产线年营收2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贡献一份力量。
巩保雄着眼发展,认为“年轻的后生,就是未来。”
27岁的石磊是梁家河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前几年大学毕业,没留在省城,而是回到村里。“我对村子有感情,有归属感。”石磊说,“如今,肩头的担子重了,更要为大伙服务好。”
今年3月,梁家河村两委完成换届。换届后,新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岁,较上届年轻10岁。“支部带好头,百姓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美。”巩保雄信心满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