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上海:红色文化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1-08-31 00:03:36

光明日报讯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座城市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行走其间,常常转角就能遇见一段动人故事。一块砖、一支笔、一个唱段,便能带你走入一段党的“创业史”和“青春成长史”。

过去三年间,上海完成了“一馆五址”建设保护,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完成修缮;上海还颁布实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成立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电影《1921》、电视剧《功勋》等红色文艺精品“圈粉”无数。150种“党的诞生地”出版工程出版物推出,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上线,还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公交线路、红色旅游巴士专线、红色经典步道系统等与市民见面。

通过持续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构筑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高地,“党的诞生地”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鲜亮名片。上海更在持续探索并积极实践:如何在红色文化传播的“重”与“轻”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让深厚的历史既保持精神内涵的庄重,又能插上传播的“翅膀”,走进更多人的内心深处。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圈粉”年轻一代,厚重而年轻的红色文化正焕发新的光彩。

1.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用匠心呈现初心

冯蕾是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所在的公司最近三年参与修复的重要红色遗址就有近20处。其中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她感动的是,一支“以老带新”的队伍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以匠心呈现初心。

上海江西中路187号,原工部局大楼,也叫老市府大楼。这里是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首个办公地,也是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眼下,正在加紧实施室内结构加固工程和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自2019年9月对大楼启动保护性综合改造以来,团队做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小样,水刷石、水磨石、马赛克、混凝土砖,每一种构件的修复都要反复实验,努力达到最佳效果。单是外墙清洗小样就做了二三十种。”冯蕾说,“修老建筑,宁愿多花点时间做前期准备,谨慎对待,一旦修错是不可逆的,这是修缮团队每个成员秉持的原则。”

作为砖木结构的老建筑,中共一大会址近3000平方米的木饰面是修缮重点,包括木门、木扶梯、外墙木裙板、木地板等。这些木构件的修缮都采用传统广漆工艺,刚涂上去是茶褐色,成膜以后现出厚重的暗红色,被亲切地称为“一大红”。要呈现“一大红”,12道工序一步也不能马虎。“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是具有重大文化、史料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面对它们,必须心怀敬畏。”1992年出生的中共一大会址修缮项目经理牛凯说。

让历史来诉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传播。让冯蕾开心的是,年轻人对解码历史建筑里的红色印记充满热情。一场面向青少年的“恰同学少年,看我修文物”公益活动,体验名额很快就被“秒杀”一空。

建筑是一本可以随时踏入的史书。上海有着丰饶且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上海市34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58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蕴藏着大量与党的诞生和成长息息相关的红色记忆。正是因为有一批人的匠心守护,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得以彰显,“最上海”的城市文脉得以保护传承。

2.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让红色文化更加年轻

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观众服务中心的“一大文创”商店,不少红色文创产品颇为吸睛。颇受好评的“潮百年”红色文创系列套装,由上海晨光文具“90后”党员设计师石志伟设计,这套作品也是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之一。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创在保持内涵的同时,满足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群体的审美和喜好。”石志伟说。为了用年轻化的设计语言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他将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作为主设计元素,尝试通过老上海画报色调进行拼接,不只是图案色彩产生碰撞,传统与潮流的结合也打破了人们过去对红色产品的印象。

在“学习强国”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上,这样充满朝气和创想的细节还有很多。中共一大纪念馆文创团队的“石库门”口罩系列,在口罩上讲述“石库门前”“黄浦江畔”“星火燎原”的故事;充满萌趣的红色小飞机蓝牙音箱,创作灵感源于以宋庆龄英文名字命名的中国本土第一架轻型侦察机;鲁迅《中国语文的新生》中的“金句”,则被镌刻在学生喜爱的黄铜书签上。

一支笔、一把尺、一把伞,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传达着上海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创新进取的城市精神品格,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走进电话亭,倾听百年前历史的回声;登上地铁“百年号”红色主题列车,感受红色文化氛围;搭乘“四史巴士”,重走浦东开发开放之路;到龙华烈士陵园体验AR游戏“龙潭英雄”,经历曾发生在这里的秘密斗争……沉浸式的体验,让身边的日常成为最鲜活的讲堂,也在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解读、传播的桥梁。

3.在守正创新的舞台上,感知红色文艺的魅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雄赳赳,气昂昂……”豪迈激昂的唱腔响起,沪剧表演艺术家孙徐春饰演的陈毅元帅乘坐吉普车出现在舞台上。8月23日,作为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沪剧《陈毅在上海》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老中青六代沪剧人,共同用“上海的声音”展现“一代儒将”与新上海的故事。

由上海评弹团创排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则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上海解放一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赢经济“淮海战役”的故事。虽是表现红色金融的战斗,传统评弹“熟悉的味道”依然扑面而来。流派纷呈的演唱、令人捧腹的“噱头”、惟妙惟肖的模仿、张口就来的南腔北调,评弹“说噱弹唱演”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上海出品”的佳作,在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圈粉”无数。文艺工作者们聚焦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记录时代征程,从火热的生活现场提取创作素材,努力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上海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结合,并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文化底蕴联系起来。记者了解到,下一个3年,上海将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凝心铸魂的作用。通过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创新打造精品展陈,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进程中,进一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新时代上海的故事。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05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编辑:管鹏伟
扶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