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贵州有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住进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奔向新生活。拓展和巩固这一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得住、有业就、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被称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近日,记者走访了贵州省六盘水市、兴义市和黔西市等地,实地了解了移民安置地产业发展、社区管理、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情况。看到各地充分利用安置地多在县城附近的有利条件,将移民社区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中统筹一体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就业和社区服务双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产业扎根,稳住人心
“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我们兴义特产的生态毛尖……”傍晚8点,李臣娣准时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的电商实训基地里开始了直播。
两年多前易地搬迁到此,李臣娣一家五口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也在社区找到了新岗位。今年3月份起,她又多了一项新工作——下班后当主播带货。“其实现在老人都不用教,会经常拍些唱歌、跳舞的短视频,比年轻人拍的都好哩!”她说。
洒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圣介绍,通过组建由街道分管领导牵头,人社中心、社区协管员、劳务经纪人、社区“两委”干部组成的就业指导员队伍,搭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目前街道已经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2人以上稳定就业。
黔南州惠水县的新民社区是一处1410户共6116人的易地搬迁小区。旁边就是有300多家企业1万多就业岗位的惠水经济开发区,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们鼓励社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返乡创业,并根据实际情况为群众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其实现就业需求,通过稳定就业为社区治理打下基础。”惠水县明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龙青俊说。
据了解,为确保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贵州抓紧抓实抓细就业增收、产业发展、示范引领等重点任务,特别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和小区,将“在家门口就业”作为“硬指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41.4万户90.5万人就业,户均就业2人以上,就业由保脱贫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全省通过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后续产业项目397个,目前已完工322个。
共建共治,党群齐心
“灯不亮了、没有水了、找不到工作了……刚搬来的时候,群众有什么事都要找我们,我的手机也从来不敢关。”六盘水市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静回忆。
在原有的居住形态和组织体系被打破后,如何有效激活新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水城区探索出了“区级统筹、部门协同、街道帮带、社区落实、网格兜底”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新业社区党员骨干逐户逐人讲政策、摸信息、解难事、化纠纷。新业社区将辖区划分为28个网格,推选31名有文化、服务意识强的搬迁群众作为网格员,同时动员责任心强、有威望的搬迁群众担任联户长。
“即使很多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解决后心里也会觉得很畅快。”社区网格员盛敏高兴地讲起参与社区管理一年多来的感受。68岁的彭明全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社区选出的117位联户长之一。他每天都要对楼栋内12户居民进行走访,并定期汇报各家各户的情况。“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能继续做点组织工作。最近我又发展了两个入党积极分子,光荣得很嘞!”彭明全说。
据了解,贵州在各地移民安置区新成立街道办59个、居委会438个,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和警务力量实现全覆盖;各地安置区已成立街道党(工)委85个、党总支和支部946个,党的领导和带动作用贯穿于就业组织、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全过程。
围绕民生,群众安心
从深山的破瓦房搬迁到兴义市栗坪社区的现代化住宅,76岁的王大恒曾经打过好几次“退堂鼓”:城里没地种能干啥?水费电费付不起咋办?邻居都不认识咋办?
如今,王大爷已彻底没有这些忧虑了:不用种地每月也能领到养老补贴,困难家庭水电费减免,村里的老人们都搬到了一个小区,大家比以前走动还多。最让他满意的是看病就医:“原来到小医院都要走二三十里路,现在社区就有卫生站,公交车一坐就到大医院了。”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不仅有休息厅、餐厅、娱乐休闲厅等活动室,还配备了保健康复器材、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可以满足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需求。
毕节市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是一处比较成熟的移民社区,居民杨艳在社区超市当上了收银员——不过有时候她收取的不是现金,而是社区居民的文明积分。
据介绍,锦绣社区推行“文明储蓄银行”积分制,将居民公约量化成居民储蓄文明的具体积分事项。居民们可通过自身就业、教育子女、爱党爱国、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等履行居民公约情况进行积分,网格员进行登记审核存入存折,再到兑换点兑换等价人民币的生活用品。
“社区通过增强群众融入和发展的主体意识,激励群众自觉规范行为、参与文明创建,逐步形成‘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受益’的浓厚氛围,进而助力易地搬迁群众发展成文明新市民的目标。”锦绣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王猛表示。
据介绍,贵州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创新“五个体系”,从培训就业、文化服务、公共设施、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易地移民搬迁群众的服务,仅加强安置点配套学校规划建设一项就累计投入资金180亿余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建成校舍资源55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3万余个,保障了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就地就近就学需要。
贵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为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为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为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为97.95%。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