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10月25日上午,郑州大学科技服务社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宗敏宣读《郑州大学关于表彰科技服务社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并为科技服务社会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牌和证书。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作交流发言。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屈凌波作总结讲话。对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对长期奋战在科技工作一线、坚持将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他指出,郑州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他强调,面向“十四五”开局,学校横向科研工作要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工程背景,科技项目要与一线企业、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科技成果要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技工作者要深入企业,助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做在应用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奋力谱写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据了解,这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持“产学研用”,发扬创新精神,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主动深入企业、产业一线,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身力量,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转型,提升了郑州大学科技支撑服务产业行业的贡献率。
刘民英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尼龙工程塑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重点对新型长碳链尼龙、半芳香尼龙、脂环族尼龙、尼龙弹性体等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以及工业化技术开发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专项、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基金的支持。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1件,授权16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刚性耐高温尼龙的研究开发工作,发明了水相成盐、“一步法固相聚合”半芳香尼龙制备新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开发了半芳香尼龙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了11T、12T、13T等耐热尼龙新品种。相关技术先后进行了3次重大转让,转让经费共计5600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耐热尼龙的中试生产线建设,为国际首条耐温尼龙直接固相聚合法工业生产线。近十年围绕耐高温聚酰胺的生产全流程(成盐技术、聚合技术、装备设计)申请了一系列的专利保护,形成了一整套的独有知识产权,为我国实现耐温尼龙这一关键材料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梁学民教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梁学民教授是我国现代铝电解技术创始人之一,在铝电解槽物理特性对电解过程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构建了现代铝电解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第一台现代铝电解原型槽的设计者;主持开发建设了世界第一条400kA铝电解工业生产线;发明了“大型铝电解系列连续稳定运行工艺与成套装备”,解决了长期困扰电解铝生产的世界性难题;提出了铝电解槽“输出端节能”新概念,带领团队开发了铝电解“双端节能”技术和成套工业系统。他长期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生产技术开发相结合,为我国铝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戴桂馥教授团队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微生物制药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发。团队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实际,通过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计划、与企业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曾先后深入河南孟成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后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濮阳泓天威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在促进相关企业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通过与濮阳泓天威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盐霉素高产菌株选育研究,使产量由2000单位/mL提高到15000单位/mL,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18年3月,团队的研究成果—治疗肝纤维化I类新药ADN-9专利成功落地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目前研究正在顺利进行中。相关专利“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及其3,19酯化物在制备抗肝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
王向宇教授团队从事绿色化学科学研究,坚持研以致用,致力将成果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近20年,研发钛硅、硅铝分子筛催化剂技术,应用于尼龙6、聚氨酯等重要材料原料清洁生产,替代有污染的传统工艺,打破了国外垄断,并超越国外发达国家技术。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中化鲁西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发的清洁生产技术已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福建、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区应用,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秦广雍教授团队近十年来,通过自身创建的生态农业有机种植核心技术,在全国每年科技服务30万亩基地。自学校结对帮扶卢氏县、闫洼村以来,秦广雍教授团队开展科技精准扶贫,扶贫基地发展成为全省扶贫示范标杆基地。河南日报曾多次报道团队先进事迹,赞誉团队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内生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郑州大学正在奋力书写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