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月20日电(记者韩朝阳、冯碧箫)新年伊始,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染白了豫西卢氏县4000余个大小山头。踏雪进山,走村串户,忆过往、看今朝、话未来,卢氏人的脱贫故事、干事热情、暖心话语于地冻天寒之时温暖了所有人。
潘河乡花马村,卢氏的西北角,距县城40公里,158个贫困村中仅余的两个未脱贫村之一。“女儿外嫁,男儿出山,有去无返,不愿还家。”沿着沟底新修的水泥路,村主任李焕丁边走边聊,“村里200多口人,一度有30多个光棍汉,适龄青年基本上找不到媳妇。”
“花马村穷啊,出了村,不愿说自己是花马人,怕抬不起头。”李焕丁说。其实,何止是花马,作为河南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贫困县,“出了县,很多人不愿说自己是卢氏人”。
“人穷志短,很自卑,没底气,又眼皮浅,不会发展。”卢氏县委常委、扶贫办主任郭军文这样解释卢氏人不愿自报家门的现象。脱贫攻坚刚开始,郭军文每看一个村,心急如焚,一晚上睡不着觉:“有群众屋内院外脏乱差,你问他咋不打扫一下,他反问,又没人看见,花这功夫干啥。让群众发展产业,有人问啥是产业,吃饱肚子就行,将就着过吧。”
建县2100多年,贫困如影随形。人穷,必然志短;脱贫,唯有苦干。卢氏动员近万名帮扶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种香菇、种连翘、种核桃,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架桥修路、易地搬迁、外出务工,引导大家走出大山。
采访扶贫干部,我们听到,县农牧局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鑫华膝盖骨折,却恰值木耳生产关键期,他冒着风雪到帮扶的东明镇北苏村逐户指导生产;在沙河乡留书村夜聊,我们知道,驻村第一书记唐晶结婚前一夜还在村里加班,驻村两年,除了5天婚假,没休过一个节假日;到官道口镇大岭头村入户,我们看到,老党员傅玉超家境困难,却拒收慰问金,拒住安置房,拒绝领低保,挂在嘴边的总是一句话:“我有手有脚,自己能干,不能给国家添负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懒汉庄”更名便是最好的注脚。2015年底,因村里没产业,群众无所事事,朱阳关镇阳坡庄留守的9户32人全成了贫困户,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懒汉庄”。脱贫攻坚以来,按照“长抓林果短抓药,当年种菇收入多”的思路,9户人家都有了3个以上增收项目。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张玉乐、卢玉俊分别种了1.2万袋香菇、5亩猕猴桃,年纯收入4万多元,其他几户,收入更高,9户人家全部脱贫。“‘懒汉庄’太丢人,‘阳坡庄’不洋气,咱村得改个响亮点的名字。”2019年,村民讨论“懒汉庄”要改名,一致同意更名为“多彩自然村”。
如今,卢氏户均3项以上增收项目全覆盖,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8.9%降至2019年底的0.98%,减贫9万余人。“家富底气足,现在卢氏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卢氏人。”郭军文说,“脱贫攻坚给卢氏带来的精气神的变化是最持久、最深远的。”
花马村紧靠冠云山景区,3年前,县委书记王清华第一次进村时,就为村里谋划要搞好环境卫生,发展农家乐。现在,村里水、电、路全通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主任李焕丁就等着开春景区营业大干一场。“我干了20多年村干部,这几年扶贫力度最强,村民干劲最足,花马变化最大,村里还剩9户13人未脱贫,今年一定都脱贫。”李焕丁说,“以后花马人再也不怕自报家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