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基因“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使得“生命之谜”被打开。两条平行的长链呈“双螺旋”上升,绘就人类最美的画面。
在萧山,当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时,这里的乡村正在被重新认识甚至重新定义。它奋进的密码,也是一种“双螺旋结构”,以环境与创新作为乡村振兴DNA双螺旋结构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而包括文化兴盛等在内诸多元素,则成为连接“两大支柱”的关键通道,并以强劲的“连接力”,让“双螺旋结构”变得更稳固、更符合时代意义,也由此交织成一幅美好乡村的萧山新画卷。
环境立村,更早的觉醒
萧山乡村不一样。
萧山区委主要领导在2019年9月一次专门面向村干部的党课上直言,“萧山的农村在过去可以说是浙江的一面旗帜,甚至在全国都能够排得上号,但是现阶段农村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那么,“短板”如何补长?萧山两只较早觉醒的“凤凰”能让人看到“环境立村”的路径依赖。
官河之畔的衙前镇凤凰村,是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发源地,也是萧山“首富村”,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让这只“老凤凰”频频见诸报端,但发展后期,穿村而过的官河“变了色”。2017年,官河衙前段作为萧山唯一一个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启动整治工程,铁腕治水下,官河沿线15米范围内违建拆除,清淤11条支流,引配优水,古韵官河重新靓起来。循着还河于民的思路,当地又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一馆六景”改造,新建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杨之华纪念馆、凤凰村史馆,启动凤凰山区块旅游开发,修缮衙前老街等,曾经的“化纤重镇”要以官河为纽带,争创省级4A级景区,让大运河“活”起来,对萧山乡村来说,这绝对是一次深刻的“觉醒”。
站在凤凰村史馆门口,清清运河水穿村而过,看尽两岸复与兴,也呼应着三十公里外萧山南部的另一只“凤凰”——永兴河畔的河上镇凤坞村,两年前它才改回自己的原始名“凤凰坞”,是萧山乡村旅游崛起的重要标志。尽管深处南部山区,凤凰坞却很早飞出深山。它所在的河上是包装之乡、服装之乡,曾经这里的纸包装产业占到全镇经济总量六成之多,而粗放型发展模式注定“劳苦功高”的它要进入历史。2017年,河上镇拆除凤凰坞村13个厂房,淘汰村内所有纸包装和服装企业,为乡村旅游发展腾出宝贵的52亩土地空间,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仅仅花了三个星期时间。站在村口,已经看不见昔日低小散企业的厂房,放眼远眺尽是翠绿的群山。而现在的凤凰坞,已有两座抗战主题的纪念馆和惜晚庐等民宿,成为杭州周末圈中颇有名气的“抗战主题小镇”。
这两只“凤凰”分处萧山东片和南片区域,从侧面能看出萧山绝大多数乡村的“工业化”倾向。但它们较早的“觉醒”也像当年发展乡镇经济的“星星之火”一样,在萧山全域蔓延开来。2017年底,萧山痛下决心,决定从2018年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开始真刀实枪干、真金白银投,到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匡算总投资达50亿元。
正如凤凰村和凤凰坞村,在这场美丽乡村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凤凰”开始涅槃。“美好”起来的乡村将文化振兴纳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建设等全过程,主动挖掘文化、保护文化、展示文化。随着“乡村十二季”文化品牌活动启动,“青梅品牌村”、“马灯尖山下”等村级文化品牌相继出炉,浦阳梨花节、进化吉山梅花节等节庆活动亮点纷呈,它们颇具时代美学风味,让萧山的美丽乡村走向新时代,其中浦阳梨花节更成功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是杭州唯一入选的农村活动品牌。
无疑,浓郁的乡村文化美学,已开始成为萧山乡村一笔极为重要的环境资源。
创新强村,更快的行动
环境变美,文化兴盛,产业就来“串门”、“安家”。
2019年9月29日,投资1亿元整治后的新欢潭开园,它以“活”着的南宋乡村为题,打开了观察南宋古村落与大家族繁衍生息的窗口,迅速成为网红村落。当年十一期间,欢潭就接待游客8万人。当天,浙旅集团也首次扎根萧山乡村,与萧山开启战略合作,将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其首个合作示范项目就是欢潭。浙旅将参与欢潭的统一规划运营,为欢潭导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传统手工艺制作、生态农业观光基地、研学旅游等多元商业业态,重塑乡村旅游项目新形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欢潭的示范性,无疑要突出其环境整治与产业导入的“同步”,这是全域美丽背后乡村振兴所必须进行的“破冰之旅”。两年多来,萧山也陆续摸索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门道”来,而最重要的“一道”无疑就是从文化兴盛开始切入。
佛山村,是戴村镇“革命老村”,借全域土地整治东风,在生态修复后的废弃矿山上建“新村”,老宅基地则变成耕地,这样一场“空降大挪移”让佛山村耕地面积和集体收入“双丰收”,拿到1000多万元补助。谁能想象,两年前的佛山村连村级组织运转都基本靠上级补助。谁又能想到,拿到“一桶金”的佛山村,把“丰收金”一股脑儿全砸进了村里的“新基建”。而革命老村这场“新革命”,又给它引来了“新流量”。最近,云山峡谷漂流项目已开建,将建1.5公里长、宽1.3米的环山玻璃滑道和1公里长、宽6米的溪道,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沿着佛山溪,佛山村正在建设佛山公社、红色纪念馆等,并串联成一次“竹溪行旅”。
“流量”井喷的,还有整个“杭州南花园”。这个由萧山南部八大镇组合成的大花园“水大鱼大”,正在迸发出文化兴盛的强大产能。
比如杭州“南大门”楼塔镇,楼塔将一只“燕子”作为整个古镇的灵魂,让“燕子”成为楼塔乡愁,由此开启自己的“文艺复兴之路”。而今,数千名年轻学生在楼塔多个画室求学,而整个楼塔镇常住人口仅2万,这一群新来的年轻人,对整个楼塔的冲击力可想有多大。这样的“复兴”还有很多,进化镇吉山村以“梅”文化带动对外合作交流,与台湾南投县信义乡共同挖掘青梅文化,共建“微笑的梅子”工厂;河上镇璇山下村通过龙窑遗址修缮项目,引入陶瓷器皿的高端手工制作、展示和销售,打造村民酿酒产业;三联村则引入户外军事拓展野战基地和大坞漂流等项目,预计每年能为村级经济增收100万元。
文化兴村,更宽的通道
不过,环境美起来、创新产业引进来之后,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如何让这群率先走进乡村的青年人才、企业家、艺术家真正留下来,又是一次“破冰之旅”。
幸运的是,萧山乡村有“铁粉”。在河上镇政府五楼会议室举办的一场村委会成员自荐人演讲会上,41周岁的下门村村委会主任自荐人俞巨江第一个上台,他的“施政纲领”开门见山,“下门要打造成为杭州的艺术村落。”他能如此自信抛出下门村的“未来”,在于下门过去三年的“文化兴盛”。过去三年,依托山水文化资源,在引入萧山首个现代化民宿海鸟天地等旅游产品后,村集体收入实现了翻番。接下来,下门村还将发展艺术产业经济,集聚一批艺术人才,目前,应物山房陶艺工作室、浙江丄美术馆和美学营造社等已相继进村。
无疑,打开艺术之门,下门村逐渐找到“诗和远方”,反过来,乡村的包容文化更像“磁石”,也吸引更多艺术家进村。
而作为“环境立村”与“创新强村”重要的连接力,文化振兴正在拓宽“两山”理念的转换通道,重新点燃乡村的创新激情。当下,萧山也正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以乡村文化点亮工程、乡村文化引领工程、乡村文化惠民工程、乡村文化激活工程、乡村文化引智工程等“五大工程”为载体,全面展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萧山力量。
以“乡村文化引智工程”为例,萧山于2018年底开全省之先河,通过向社会力量——杭州最忆文化发展公司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戴村镇推出文化管家项目,如今,文化管家已覆盖全区22个镇街(场),并作为“萧山经验”已在杭州全市推广。它以“专业人干专业事”为理念,提升基层文化氛围和村民文化审美,更让乡村“美”起来。
正如“文化管家”引发的蝴蝶效应一样,萧山的乡村正通过文化赋能,开启全新的蝶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