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我们都是乡村里的‘实干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埋头苦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很需要听听专家的声音。”12月29日在《谁不说我乡村美》第三届乡村振兴村民论坛上,浙江物产长乐创龄总经理、来自余杭区径山村的农创代表沈炎忠说。
在论坛现场,像沈炎忠这样扎根乡村的农创人不在少数,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曾在乡村生活过,也曾背上行囊离开过,如今又带着“乡土情怀”回到了乡村的怀抱之中,在这里创业、发展。
乡创起始于情怀,但创业需要长期实践。如今的乡创已不再是简单着眼于经济产值,而是一种集创业发展、文化浸染、休闲观光、创意引领等机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从产品把控到宣传推广,从同行竞争到人才引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论坛现场,几位乡村创业者也带来了各自的问题与困惑。一起听听行业专家的建议吧。
立品牌
品牌被低价仿冒,是否应该把品牌开放成公共品牌?
专家:品质是品牌的根本,把控不了品质和质量,就不可能形成品牌
来自桐庐县芦茨村的李馨恬,是一位“90后”,曾担任过星巴克某王牌门店的经理,工作4年后回乡,接手外公创办了17年的杭州桐庐大自然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成了一名年轻的茶企掌门人。
在她的茶叶公司里,有一款名为“芦茨红”的明星产品,近年来连续获得省、市级红茶评选金奖、“浙江名红茶”等称号,随着芦茨村成为“网红村”后,李馨恬的茶厂效益也愈发好了,“芦茨红”成了许多游客来桐庐必买的伴手礼之一。然而,就在“芦茨红”名气日益增大的同时,李馨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仿冒产品,价格也便宜很多。“‘芦茨红’本身产量不高,制作工序繁琐,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如果把我们的品牌开放为公共品牌,赚钱肯定是没问题的,但这样没办法保证质量,容易把市场作乱,我很想听听专家的建议。”李馨恬说。
“品质是品牌的根本。把控不了品质和质量,就不可能形成品牌。” 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杭州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博士、教授张跃西认为,好的品牌必然要有好品质的支撑,因此,在市场上出现仿冒的低价产品时,创业者更要有品牌意识,建立健全产品品质保障体系,注重挖掘产品的特色文化,加强合适的宣传路径,适当的时候需要依靠智库支持,创建新的有竞争力的品牌。
李馨恬坦言,“宣传推广、产品设计的确是我们一直很想尝试的事,但自己做的话,水平不够,请团队有资金压力……”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顾问、博士张明生给了三个建议:一是要有寻求合作的意识,争取合作共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积极争取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建立学生课外实习基地,委托他们做推广、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活动方案》,专门安排2000万元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同样,各市县应该也有类似专项资金支持,建议与相关部门沟通,要积极申报。
玩特色
民宿设计大同小异,如何冲出同质化发展困境?
专家:好的产品会自带流量,要做好玩、有趣、有内涵的产品
千岛湖镇屏湖村,原本是个小渔村,如今却是淳安民宿民居专业村之一、浙江省农家乐示范村。村里有一家背靠水果山、面朝千岛湖的民宿,叫做“草坞民宿”,距离千岛湖中心车程仅10分钟,村民汪群香正是这家民宿的老板娘。
“我们村是以民宿民居为特色的,村里的民宿比较集中,虽然周边的风景很美,但在同一地理位置、民宿设计也大同小异,同质化经营的竞争压力很大,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次的村民论坛上,汪群香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当一个村的发展格调和主题确定下来,民宿、餐饮等业态是配合主题来呈现和发展的,相辅相成。所以在我看来,民宿发展困难,很可能是产品端的吸引力不够,如果产品有意思、好玩那就会自带流量,加上合适的运营,民宿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是非常有可能的。” 好山好水文创CEO胡益波表示,如果想要做到整个民宿集群吸引人的话,一定是需要文化包装的,比如可以考虑打造一个“亲戚主题民宿村”,家家户户进行简单包装,这个是二舅家、那户大姨家、三婶家……整体就有意思起来了,因此,文化和创意的加持很重要。
“旅游产业未来十年线下将会有极大的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要,线上很方便,线下很有趣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定要做体验强,好玩、有趣的产品。” 胡益波建议说。
张明生也很认可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他建议在一个民宿村中,可以发展低、中、高三分层次,适应不同旅游人群的需要。同时建议当地成立民宿协会,开展培训和发展对策研究,解决无序发展、低质竞争问题,民宿协会还要与省内外旅游公司或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增加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