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近期,一篇关于中国志愿服务抗击COVID-19疫情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刊物《World Development》在线发表,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这项研究是志愿汇与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团队共同完成的学术成就,是志愿汇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项研究由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苗青教授领衔,自新冠肺炎传染早期,研究团队即开始关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疫情抗击的模式与特征。自1月21日起,启动与“志愿汇”APP平台的合作研究,开展了动态跟踪志愿行动等多方法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志愿服务规律,破解了志愿者在抗击COVID-19过程中的行动密码。
研究团队发现,在COVID-19爆发早期和中期,即有一大批志愿服务组织自动自发形成社群力量,策划、组织和推进了多种疫情防控项目。
志愿服务组织虽为草根,但引领性和创新性不可小觑,与地方各级政府紧密合作,形成抗击疫情的联合机制。志愿服务与疫情确证人数的呈现高度一致性,在活动强度、热度和频度等方面与疫情进展呈现“同频共振”。
利他动机和服务社群动机是COVID-19志愿行为最主导行动因素,“功利性、依附性、盲目性”的志愿者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极为罕见。一些领军型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积极调集资源,形成了基于突发事件应对以及精细化社工专业的志愿者团队。
研究团队认为,随着数字化社交平台的普及,类似于“志愿汇”智能APP为志愿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能,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