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梓桐镇素有“民间书画之乡”之称。每年春节,镇里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写春联活动。孩子们在弥漫着浓浓墨香和年味的气氛中挥毫泼墨、各显才艺,把一句句美好的祈愿挥洒在红纸上。 记者 程海波 摄
整治后的梅城古镇非常干净整洁。 记者 张之冰 摄
改造后的益乐农贸市场。
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打好三大攻坚战、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城乡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73亿元、增长6.8%,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9……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工作、一串串数据,全景展示了过去一年杭州不惧风雨、破浪前行的轨迹,印证着这座城市迈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取得新进展的每一步。
什么是“小康”?在城市,小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农村,小康是越来越干净整洁的道路、郁郁葱葱的庄稼和草木、各式各样的土产;在市民的心中,小康是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准和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经济、社会指标到基础设施,从数字创新到社会治理,从公共服务到民生“关键小事”,“小康”早已融入了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润物无声地改变着的我们生活。所有这些,点滴汇成的,就是这座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模样。
【经济发展】 今年GDP增长6.5% “杭州有信心,也有底气”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如今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一直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随着城市国际化战略的确立,杭州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杭州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创新。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旭霞,在谈到今年杭州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GDP增长6.5%时说:“这是杭州的信心,也是杭州自我负压。”杭州有这样的底气,得益于过去多年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一直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从1992年开始,连续2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杭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杭州经济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除了GDP之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千人医生数、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学入学率等,都是评判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素。”周旭霞认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更”,概括了新时代老百姓对殷实富足生活的更高期待。尤其是“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在不断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走好每一步。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基石,高效便捷的交通网更是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构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仅使杭州市民出行和物流运输更为畅通,为2022年亚运会提供支持保障,也为杭州经济找到新增长点。
“支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做大做强,对于我市稳就业、稳投资、惠民生、育产业和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政协委员、杭州杭千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景峰认为,交通产业在全国全省都具有重要地位,杭州也已全面启动现代综合交通工程,通过“凤凰计划”组建规模大、实力强的市级综合类国有龙头建设企业,让综合交通与基础建设力量握指成拳,对内能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架桥铺路”的“主力军”与应急抢险“突击队”,对外能与其他大型地方国企展开竞争,拓展外地市场与杭州城市影响力。
【民生实事】 “小康就是大家每天开开心心、挂满笑容的样子”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是老百姓对富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在物质富有、社会安定、科技发达的今天,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在不断被刷新。
“全面小康关键要安居乐业。”今年是杭州市学军小学荣誉校长、市人大七届“元老”代表杨一青履职的第34个年头。他拟了一份近1万字的草案——关于尽快制定《杭州市住房租赁管理条例》的议案,想要从根本上保障租赁者权益,破解房被炒、人难留的困局。“房子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住的。只有当租赁上升到法律高度,有规可依,人们才会考虑长期租房,人才也才能长久地留住。”
“疫情终将过去,而由疫情倒逼出来的网课的全民普及,必将推动‘互联网+教育’步伐加速,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变革’。”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市政协委员、滨江区政协教文委副主任黄美丽在这次疫情的“危”中看到了“机”,并带来了《关于加快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机制的建议》。她认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进程中,应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按照“线上”与“线下”教学共融共生的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进而继续优化教育治理模式,推动学校组织文化变革。“教育应紧跟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出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黄美丽说。
“菜篮子”是关乎千万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事,但生鲜流通的主要渠道——传统农贸市场,由于环境设施老旧、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长期阻碍着民生保障的步伐。去年年底,政苑社区农贸市场尝试改变传统农贸市场单一功能定位,向“农+超”模式发展,通过树立新零售示范试点、配置市场信息化平台等方式打造智慧化农贸市场。三墩镇水秀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小平见证了前后变化:“改造升级后,每个摊位将商户和菜品信息公示出来,并设置‘智能秤’,居民在购买食品完成支付后,智能秤会打出一张凭证单,上面还有一个食品安全的溯源二维码。我认为农贸市场全面提升优化的一小步,是实现全面小康、提升民生福祉的一大步。所谓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数字化、智能化的助力,能让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更加可视化、透明化,买菜也要与时俱进。”
“每天看到居民进进出出,开开心心,挂满笑容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小康’的样子吧。”江干区笕桥街道天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叶平的描述很质朴,“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我深刻体会到社区是实现小康社会最基层的单位,社区建设是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途径。”她说,加强基层治理,坚持把居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做,持续在加强社区党建、增强民主自治、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增强居民获得感上着力,把社区治理精准延伸到每个角落,也是为小康社会尽了一份力。
【乡村振兴】 每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奔小康的特色之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农村,乡亲们对“小康”社会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奔小康之路上,杭州的农村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我们镇,沿街墙上的画都是我们乡亲们自己画的。”淳安县梓桐镇党委书记钱红建自豪地说。作为历史上的工业重镇,近年来,梓桐镇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绿发展。在推进高污染、高能耗传统产业退出的同时,立足市级“民间书画之乡”优势,积极推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打造书画艺术小镇为抓手,通过吸收和引进中国美院等高端艺术人才,重点打造书画写生、婚纱旅拍、康养乡旅三大艺术文创产业,加快推进书画产业化进程。2019年,“我们的日子——千岛湖梓桐新农民绘画艺术展”走进上海中心大厦,多幅农民书画作品拍卖成交,共获得作品收益10万余元。“如今的梓桐,书画艺术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新引擎,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天下梅花两朵半,其中半朵在梅城。“目前,梅城重点节点征收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攻坚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得到巩固提升,玉带河沿线古迹恢复、景观打造、业态布局正全面推进,千鹤妇女精神展陈中心、龙山书院、范公祠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复工。”建德市梅城镇党委副书记周向阳,用寥寥数语概括了梅城镇全体党员干部在统筹推进“两战全胜”的关键时期,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成果。他表示:“梅城将抢抓展示重要窗口的重大机遇,朝着‘一年推出一期新梅城’的目标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省、市领导的殷切关怀,不辜负古城百姓的深切期待,为全省大花园建设提供建德元素、建德经验、建德样板。”
此时此刻,未来已来。杭州,需要新的未来;杭州,正在奔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