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 越山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部,由郑家、汪家、徐家、孟家、钱家5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有2.05平方公里,现全村共430户,总人口1651人。该村为丘陵兼水网平原地带,两面环山,山林覆盖率达68%。山地及高坡等植被主要以杨梅为主,山上缓坡处种有茶、板栗、柿子等经济作物。依托生态优势和林特经济,越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加快打造“两山”理论示范区、乡村旅游体验区等,走上了“涵养一方水土、发展一域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小康路。
从2万元到217万元的蝶变
从事业单位退休的郑金水,现在每月能领6000多元养老金。平日里看电视、玩电脑、钓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比起村里的失地农民,他坦言并无优越感。“因为买了养老保险,他们日子过得同样惬意。”
此话不假,在70多岁的杜爱莲家,美丽庭院堪称一景。杜爱莲住着三层半小洋房,除了养养花草,她每天就看看电视、收拾一下家务。“我跟老伴都有养老保险,衣食无忧,很满足!”
2003年,对于靠山吃山的越山村而言是个转折之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村集体可用资金从2万元一路飙升,到2017年,村集体可用资金达到120万元,2019年,村集体可用资金已达271万元。除了给全村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村里的福利也是不断增加。如在农医保、幼儿学生补贴、老年生活费等8项村级福利发放基础上,2019年村里又增加了一项教育奖励,最高奖励1万元。
“2019年村里的各项福利支出有145万元。”越山村党总支书记郑关友说,有养老保险托底,村民再打打临工,种植些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
据统计,越山村第一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25%,主要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村里有果园面积579亩,其中杨梅园占415亩;种植粮食625亩;苗木地176亩。现已造林10亩、幼林抚育100亩、成林抚育800亩,山林中有1300亩租给杭州生态园。林业出产笋干、板栗、木材、毛竹。全村有水面120亩,以养鱼与沼虾为主。
第二产业以个体小工厂为主,大约占全村经济总收入35%。随着杭州生态园、蓝海小镇等项目的建设,带动了越山村商贸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占全村经济总收入40%。
聚焦“旅游+”新越山呼之欲出
2006年,萧山杜家杨梅节被列入休博会系列活动,杨梅节也成了山水所前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张金名片。越山村因为栽植杨梅数量多、区域广,再加上杭州生态园的加持,近年来多次成为杨梅节活动主会场。
每年6月,当鲜红的杨梅点缀于青山茂林间,这里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杨梅节的观光游客不断增加,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的越山村,正源源不断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村民口袋中的“金山银山”。
占地1129亩的蓝海小镇,同样是个聚宝盆。这个融合农事体验、亲子游乐有机餐饮、养生度假、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低碳绿色田园综合体,部分用地都位于越山村域范围内。
“目前已投资5.1亿元的蓝海小镇,未来的发展绝不止于此。规划中,这里将逐步向蓝海电影小镇迈进,在现有基础上扩大2—3倍。届时,我们也会从中受益。”郑关友表示,自2015年获评萧山区首批精品示范村后,目前,越山村美丽乡村提升村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镇里评审,林道建设也已有序推进。
根据规划,越山村将打造成一个以原生态山水人居为基底,以禅修文化为亮点,以茶果经济和旅游休闲为特色的湖畔田园型村落。在产业发展上聚焦“旅游+”,全面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经济。一个奔跑在小康路上的新越山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