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民 山乡巨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8-12 10:36:32 Wed   

杭州日报

开栏语

雷公山麓,钱塘江畔,山城遥望。

“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2013年,上城区与1500公里外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按照“雷山所需,上城所能”,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工作,决胜脱贫攻坚。

多年来,源源不断的上城力量,在广袤的雷山大地开出希望之花,结出致富果实。一项项承载脱贫致富梦想的产业项目,一个个改善民生福祉的工作举措,跨越山海,在两地之间搭起了一座同心圆梦的连心桥。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此特殊节点,我们特别推出“山城约定·携手黔行”系列报道,通过讲述一个个温暖动人的脱贫故事,来展现上城和雷山两地在脱贫攻坚奔小康征途上攻坚克难的动人场景、创新做法和亮点成效,反映贫困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雷山县郎德镇乌流村谷阳坡,站在山头放眼望去,500余亩的土地上,翠绿的笋用竹横成排、竖成行,在微风中摇曳。

这片笋用竹产业基地,2019年以前还是一片低效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在没有引进产业的那些年,许多村民每年在这种植莲花白等农作物,勉强解决温饱。

改变发生在2019年4月——上城区扶贫干部引进杭州临安的笋用竹产业,采取“乡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打造笋用竹产业基地。一根根拔节生长的笋用竹替换了曾经的低产低效蔬菜基地,成为引领乌流村未来发展的希望。

希望背后,链接的则是上城和雷山两地,以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实之路。

无中生有的高节竹

山高坡陡、地少物稀、交通不便,乌流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空壳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缺乏骨干支撑产业,一直是该乡群众增收脱贫难的主要原因。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什么产业?从哪里入手?来自上城的扶贫干部们绞尽脑汁。

“雷山和杭州虽然相隔很远,但相处同一纬度,自然条件相似,都是山多水好。”挂职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上城区干部周骆斌想到,以雷竹笋为主的竹笋产业,是杭州临安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至今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能不能复制到雷山?

不能放过每一种可能。于是,上城扶贫干部们多次组织人员前往杭州,学习竹产业发展经验,同时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们来雷山考察。

既要适合当地发展,又要能让群众广泛参与。一番调研对比后,最终他们选择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种植又高产的高节竹品种。“雷竹需要更精细的管护,高节竹也是属于高产优良的笋用竹种,很适合雷山县的自然环境,而且栽种技术难度低,适合作为扶贫产业进行推广。”

选准了产业,说干就干。2019年4月,上城区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00万元,在乌流村建设高节竹育苗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干部们趁热打铁,还请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团队编制了雷山县竹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去年种植笋用竹的4个月时间里,乌流村村民文衣略在基地里务工,每天能拿到150元工资。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在基地务工,还有分红,每年可以增收3000元以上。看到笋用竹一天天长高,他干活更有劲头,致富信心也更足,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经常会去竹林转转。

对于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竹林,周骆斌心里也有两本账,一本是他盘算的“经济账”:基地还有4年达产,每亩可产鲜笋1000公斤左右,按现在市场价计,每亩每年可有4000—7000元收入,预计基地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还有一本是关于未来的“发展账”:项目将交由雷山县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运营,其中产生纯收益的70%全部分红给乌流村贫困户,30%用于合作社滚动发展笋用竹项目。

待基地达产,周骆斌已经结束挂职回到杭州。他深有感触地说:“看着这座山头一点点萌发出绿色,直到现在竹林初具规模。即使离开,这片竹林未来会继续茁壮成长,真正长成一棵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富贵竹’。”

据悉,包括郎德镇乌流村在内,上城区共安排对口帮扶资金1580万元,在雷山打造了5个笋用竹产业基地共计1654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吕啸 钟啸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挂职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上城区干部周骆斌想到,以雷竹笋为主的竹笋产业,是杭州临安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至今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能不能复制到雷山。2019年开始,上城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025万元,在雷山新增19万平方米的乌秆天麻种植面积,并开始建设雷山县乌秆天麻产业园,园内建有蜜环菌和萌发菌生产车间、天麻有性育种车间、成品加工车间、科研中心等。改变发生在2019年4月——上城区扶贫干部引进杭州临安的笋用竹产业,采取“乡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打造笋用竹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