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计划也成为关系到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两山”转化,就是要完成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转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指出“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 因此,有必要关注地方层面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将“消薄”与“增收”
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新时期新发展理念下,决定乡村产业振兴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的问题。要将发展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仅要借政策之势,更要借地方之力,充分发掘和调动各种地方性资源。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通过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思路的创新,有可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淳安县梓桐镇坐拥千岛湖最美峡湾,山水资源丰富,景色风光旖旎,生态条件一流,但长期以来,作为淳安县相对偏远的山区乡镇,梓桐镇缺乏产业支撑,大量青壮年外流,地方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六七十岁的农民。2017年,全镇19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薄弱村占比近60%,是全县“消薄增收”压力最大的乡镇之一。近年来,淳安县梓桐镇发挥生态优势,“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推动了村集体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2019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19个村全部完成“3010”消薄任务,其中7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梓桐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消薄”与“增收”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将“生态美”转化为“百姓富”。立足绿水青山,发挥千岛湖生态品牌优势,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全面开展“番薯革命”,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进番薯洗粉向番薯干加工和网红“小香薯”种植转型,实行农户包种,集体和企业包加工、包销售的“三包”模式。目前“番薯革命”已覆盖11个村和300余户低收入农户,帮助相关村带来20余万/年的纯收入,带动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1500余元。在此基础上,鼓励各村开展规模化土地流转,发展茶叶、甜玉米、毛豆、大葱等高效作物,全镇已拥有良种茶园7000余亩,中药材等经济作物2500余亩,大葱、毛豆基地各200余亩,小香薯基地80余亩,将为相关村带来10万/年的稳定收入,好山好水逐渐转化为好效益。
重视发挥农民主体性
强调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乡村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民生问题。一些地方也有较好的生态资源,但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往往将重心放在资本引入和产业培育方面,对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及其可持续性却关注不足,导致农民获得不明显,“两山”转化综合效益不高。梓桐镇始终充分重视发挥农民主体性,强调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以下经验有效地保证了地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一,渐进式的番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保障农民的产业参与和利益分享。梓桐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经营面积小而分散、个体农户难以面对市场,仍然遵循着糊口农业的生产模式。面对这样的现实,“番薯革命”推动的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运用镇引领、村实施的方式,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保底收购价,通过村集体组织番薯干加工的方式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还为农户提供了务工的机会。这是一种尊重地方经营传统的提升和改造,为发展能力最弱的农户提供了保护。2020年,在凝聚了发展共识、分享了发展收益的基础上,又推进番薯产业的“二次革命”。新引进的“小香薯”涉及新的种植技术以及销售渠道的拓展,因此村集体承担了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角色,镇政府则在技术指导、销售协调等方面提供保障。普通农民最初是作为雇工获取劳务收入,同时也分享村集体的经营收入。这种分工协作模式的好处是,镇村两级承担了新产业发展的风险以及试错成本,并为普通农户提供了种植示范和学习的机会。在第二季的小香薯种植中,基于自愿原则,农户逐步深入到小香薯产业当中。渐进式的产业革命,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不同层次农户的利益,提供了务工、集体收益分红、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等多维度的产业参与机会。
其次,有序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面对传统的“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解决思路除了强调政府作为组织和协调者的角色之外,还倡导引入市场主体的力量,比如企业的中介性作用。但是,在梓桐开展番薯革命之前,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无法转变为农产品的更高附加值,由于组织成本等问题,企业虽然看到生态农产品的潜力却难以介入。在引入多元市场主体的方面,梓桐镇也做了积极尝试,强调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作用,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提供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注重发挥农业企业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培育和升级的过程中,梓桐镇先后引进钱进农业、娘心农品馆、圆泽农业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推行“企业+集体+农户”的兜底经营模式,与各村发展“订单式”农业,将农产品收购权限下放至各村,主动让利村集体;将初加工程序下放至农户,提升产品附加值,把集体和农户都纳入到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中来。此外,柴夫粗粮、粉丝妹等优质网红电商的参与,为全镇消薄增收打开新通道。多重的服务保障,有效解决农户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有序协调与合作保障了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梓桐镇通过“番薯革命”破解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进而拓展和延长新的产业链,实现消薄和增收的双重目标。正如在梓桐案例中显示的那样,保障农民主体性的核心在于,如何实质性地推动农民的产业参与和利益分享。梓桐实践的重要经验也正在于,一方面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打破“重发展、轻服务”的误区,从风险分担、生产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始终运用社会建设的视角来思考乡村产业发展问题,重视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从而真正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实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山”实践永远在路上,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情形与路径,但梓桐实践告诉我们,在这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探索中,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永恒的是改革创新。(作者系淳安县梓桐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