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携手 “东西”协作结硕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8-17 10:15:24 Mon   

萧山日报

利川市地处湖北恩施州,这里是云贵高原的一角。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发展的脚步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1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曾经是利川市真实的写照。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中,利川市赫然在列。

2017年3月,萧山与利川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协议。自此,相距1300公里的萧山与利川,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河、风雨无阻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跑”。萧山围绕“扬其所长、扶其根本”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将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硒农业和中草药作为扶持重点,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发展的脱贫之路。今年4月,利川摘掉了“贫困帽”,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5%下降至去年的0.25%。

东部思维浇灌西部沃土

晚上10点,利川市政府三楼一间办公室的灯光仍然亮着,这对于利川的机关干部来说已习以为常。“肯定是吴市长还在工作,想着对口帮扶的事。”

大家口中说的“吴市长”,就是自2018年4月挂职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吴建华。已经扎根两年多的吴建华,如今更像一个“利川人”,当地的特色产品脱口而出,对口帮扶的每个项目烂熟于心,脚上的一双运动鞋永远沾着泥。

利川面积有4600平方公里,山川河谷相互交错,道路崎岖,白天奔波在大山深处看各扶贫项目的最新情况,从山区赶回市区往往天黑了,夜晚就成为萧山帮扶利川干部的“正常”工作时间。“只有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核心产业,借此吸引本地人才的回归,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吴建华知道,对他来说,肩上的责任很重。

靳涛是利川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在他看来,和他并肩作战的萧山挂职干部、利川市政府扶贫办副主任盛良,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工作真的是雷厉风行,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难点工作上,盛主任总是有办法,能啃下‘硬骨头’。”这种“雷厉风行”背后,是他一趟趟地奔走,一年下来,鞋子都要“废掉”四五双。

在利川市元堡乡兴场村,1000多村民都记着萧山的好,“打井取水”在当地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让萧山挂职干部实现了,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难题;在建南镇箭竹溪片区,一幢崭新的卫生院大楼拔地而起,医疗条件和设施都跟上去了,村民们的常见病就近得到医治;在凉雾乡萧山·利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杭红花”静待花开,在去年成功试种的基础上,今年“杭红花”种植面积增加到120亩,预计亩均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又一新渠道;同时推广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加快利川农业种植业发展,促进优质果蔬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些萧山“印迹”深深地刻在了利川的版图上。

一个个脱贫项目,触动着当地干部的发展意识。如今,柏杨坝镇正在努力推行“农旅融合”发展,副镇长朱帅总喜欢追问:“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我们在这里发展民宿项目,你会来吗?”他正用“东部”市场意识注入到“西部”的发展之路上。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之路

4年12790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共实施帮扶项目91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一半以上。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根本之举。

盛夏的元堡乡绿意盎然,其中成片的大黄特别吸引眼球。大黄虽说是元堡乡一直以来的特色产业,但近年来有了大规模的扩张,这全靠大黄产业化的推动。平均每年要出产1000多吨大黄干品的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是今年利川首批复工企业之一。“疫情期间三个月,就销售了400多吨,多亏了萧山协调财政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建起占地5亩的现代化厂房,原先烟熏式的加工方式变成了烘制流水线,原先的家庭小作坊被现代化的厂房替代。”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祥云话语中,总是流露对萧山道不尽的感谢。

大黄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当地中药材种植的热情。在产业化思维下,元堡中药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不到3000亩,扩大到目前的3万多亩,面积增长10倍,村民收入也翻番,仅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就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62户1200余人增收。

“对我们来说,下楼就能上班,上楼就是回家,太方便了。”在大黄产业园边上,几幢崭新的易地扶贫安置楼拔地而起,很多从山坳里搬出来的贫困户,成为了拿着四五千元月工资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脱贫”。

类似柏杨坝镇、汪营镇这样的“产业镇”,在利川比比皆是。过去三年,萧山在利川建了38个产业发展项目、20多个扶贫车间,帮助当地主导产业和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形成了“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区域脱贫”的模式。

这条扶贫新路径,实现了贫困村、扶贫车间、贫困户的“三赢”: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完善了扶贫产业的产业链,激发了项目所在地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大部分易地搬迁户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重要的是,利川市的大黄、黄连、香菇、茶叶等在产业化带动下得到长足发展。

为利川注入人才之力

“周院长,这里有一个产妇,急需你来处理。”周金锋是浙江萧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今年4月挂职利川市民族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刚到利川市妇保院没几天,周金锋就接到了该院产科医生的求助电话:一位34岁的产妇多年未孕,好不容易通过试管婴儿怀上了双胞胎,却不料意外突然发生,出现未足月胎膜早破,胎心监护减速,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命可能随时都会有危险。 

了解病情后,周金锋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很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窘迫,需要立即施行剖宫产手术。术中,周金锋发现产妇几乎已无羊水,其中一胎儿为横位,一手臂脱出,周金锋迅速还纳转至臀位后,以最快的速度取出胎儿,胎儿体重仅1520g,脐带有一真结,而另外一胎体重也只有1800g,于是立即将两个新生儿转到NICU观察治疗。手术后第4天,产妇顺利出院,恢复良好的两个新生儿过几天也回家了。

没有产钳技术,没有腹腔镜,这在萧山的医院根本无法想象,但在利川的医院却是普遍现象。周金锋对主管的学科进行了初步调研后,决定进一步加强急诊的流程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产科急救能力,逐步开展阴道助产和腹腔镜手术。“希望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够为利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对口扶贫上,每个人的“渺小之力”汇成了“宏大力量”。

萧山以人才帮扶,为利川当地群众带去了新思路、新理念,尤其是在教育和卫计领域,萧山共派出61名人才,奔赴利川开展支医、支教活动,提升利川的相关技术水平。如萧山朝晖初中教师王小平,在利川思源中学开创了“钟灵课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任丹凤,在利川市人民医院开设了“无痛病房”;萧山区中医院挂职医生刘杰,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推动由萧山区中医院全仁夫院长主刀的“重塑人生脊梁”技术,推动了恩施医疗技术的进步。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金波 龚洁 通讯员 盛良 钱潇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利川市地处湖北恩施州,这里是云贵高原的一角。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发展的脚步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1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曾经是利川市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