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在杭州市滨江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吊瓜套种板蓝根基地”完成采摘工作的村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都市快报
8月25日至29日,“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主题采访活动在贵州省举行,对口帮扶贵州的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6省7个城市媒体记者从贵阳出发,分赴8个市(州),开展了为期5天的采访之行。
都市快报记者跟随浙江采访团,再赴由杭州市对口支援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地走访了丹寨、雷山、台江、剑河、岑巩、镇远6个县,亲身感受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脱贫成效。
初秋的黔东南,暑热未退,骄阳似火。在硕果累累的吊瓜架下,在依山傍水的苗寨门外,在鲜味扑鼻的菌菇冷库,在热火朝天的女鞋车间,在争奇斗艳的玫瑰花房,在面目一新的居民楼前……我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在这里生活的普通人。正是他们,见证了黔东南的变化发展,用勤劳的双手为黔东南的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也实现着自己的小康梦想。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内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
自2013年结对帮扶以来,杭州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真情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全力助推黔东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
2018年,杭州市组建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以助力黔东南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用心用情用力投身脱贫攻坚各项事业,对口帮扶各项工作进一步加码加力加速。
三年来,杭州市先后选派1145名干部和专技人才到黔东南州挂职帮扶,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1.12亿元,用于黔东南州的产业发展、就业扶贫和社会事业提升。聚焦产业、就业和社会事业“三业”联动,着力发挥杭州优势,实施精准扶贫,围绕“三业”持续推进三大“百千万”工程,创新探索出筑巢引凤、招补短板、东品西移等杭黔东西部协作十二大经验模式。
随着杭州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协作工作格局,谱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新篇章,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最新统计,2018年以来,黔东南州累计有13个县脱贫摘帽,1436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54.02万,贫困发生率从14.42%下降到1.19%。
山海相连,心手相牵。黔东南州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冲刺阶段,杭黔两地人民正携手奔向全面小康。
远方的客人欢迎你!
侯芝英(21岁)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迎宾表演队员
我是苗族的,身高175cm,在湖南师范大学读舞蹈专业。现在利用暑假,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门口当兼职演员迎接游客。
西江千户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苗族文化保存完整,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而且是一座少数民族博物馆。每天景区门口会举行盛大的苗家迎宾仪式,热情的苗家男女穿着节日盛装,敬酒队、芦笙队、方阵队有100多人,组成了壮观的迎宾队伍,在苗寨大门前的广场上列队相迎。
我穿的是苗族传统盛装,头上戴着牛角银帽,身上挂满苗家银饰。手里拿着的黑色牛角,里面盛满了甜甜的米酒,邀请远方的客人品尝。我每天要在这里站6个小时,虽然有点热,但看到这么多游客能来,我也很高兴。对了,杭州的游客凭身份证来景区,可以免门票哦!
养完春蚕养秋蚕
杨绍洪(39岁) 岑巩县天星乡力元村种桑养蚕大户
我以前是开大货车的,全国各地到处跑。2018年,我去杭州建德参加了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回来后创办了天星乡力元村小蚕共育中心。每年培育蚕苗4批,共计1200余张,每张小蚕可售180元,年产值达21万余元。
2019年开始,我在村里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种植蚕桑面积共计130亩,年养蚕80余张,每张可售2000元,年产值16万元。每亩招人工15个,工价每人每天80元,共需要人工1500人次,年用工费用达12万元,能带动35人贫困人口脱贫。
养完春蚕养秋蚕,蚕桑种植盛产期,最多的时候每亩工人要20多个。因为蚕宝宝要吃新鲜的桑叶,早上采的中午喂一餐,下午采的第二天早上喂一餐,现采现喂。有时候忙不过来,我们全家也要上阵采桑叶。你看,我手里这桑叶多大啊,都可以遮阳了。
玫瑰玫瑰我爱你
晏远秀(56岁) 镇远县青溪镇鸡鸣村玫瑰花种植园工人
我们鸡鸣村田少人多,地里产的粮食都不够我们自己人吃,只能出去打工赚钱。我原来在附近四处打零工,老公给人家送送货、搬东西,两个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
2019年,杭州市西湖区在这里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800万元,建起了1000余亩的花卉种植园,我家1亩多的薄田流转租给了种植园,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而且我还成了这里的员工。每天早上7点,照顾3个孙女吃好饭,送她们坐上到镇里上学的校车后,我就到这里上班,每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
孙女告诉我,玫瑰花代表爱情。我只知道我手上拿着的品种叫“卡罗拉”,据说是红玫瑰中的顶级品种,还可以做成玫瑰花酒。这是我第一次拍这么正式的照片,这下好了,我和这些玫瑰花都锁在你的相机里了。
做高跟鞋的小伙子
李文华(22岁) 台江县贵州振荣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
我是我们车间唯一的男工,万花丛中一点绿,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我做起活来也很麻利,削皮、折边、压缝、刷胶、压里布,我都得心应手。
余杭扶贫产业园方黎湾园区就在我住的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由杭州市余杭区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640万元进行厂房改造、装修和设备采购。园区里有箱包厂、鞋厂等4家浙商企业,主要生产箱包、鞋类、手工刺绣等产品,带动了800多人就业。
我家是贫困户,以前住在乡下,现在搬进城了。初中毕业后,我在浙江嘉兴的箱包厂打工。今年3月,听说这里开了厂,楼上就是我家,楼下就是车间,就马上回来上班了。我们生产的高跟鞋,远销欧美,我很骄傲的。
我在11℃库房种蘑菇
张应婷(35岁) 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海鲜菇出菇库工人
我身边密密麻麻摆放在培养架上的是海鲜菇,闻起来和吃起来都有一股海鲜的味道。这几天外面很热,但我工作的出菇库只有11℃,我必须穿上长袖外套。夏天不用流什么汗,在这里上班挺舒服的。
海鲜菇对生长温度有要求,采摘和包装都要在冷库内完成。这里有60个库,算下来每个库海鲜菇的总数大概在1.7万棒。当海鲜菇长成后,用手轻轻一折,成把的海鲜菇就脱离了培养料。摘下来的海鲜菇经过装筐、称重之后,将被送往包装间。
2018年,剑河县累计投入杭州市淳安县帮扶资金1.1亿元,建成了这座占地24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现在主要生产海鲜菇、猪肚菇、袖珍菇、香菇等中高端食用菌。除了运往全国各地,在淳安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也能买到这里产的菌菇。
杭州来了机器人
杨超(27岁)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
我本来是机电专业老师,但是学校汽修老师少,这学期都在代课教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新学期新增了两个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和电梯维修专业,新设备刚刚运来,等安装好,开学后学生们就可以实训了。
我身边的这几台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都是从杭州运来的,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实现抓取物料进行分类等操作。现在很多工厂都有这样的智能化设备,学会了这个技术,学生们找工作就不成问题了。
我老家在贵州铜仁,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深圳的汽车企业做研发工作。去年辞职,到这里做老师,也想离家近一点。台江的教育水平落后,急需智力扶贫。我们的校长也是一名来自杭州的扶贫干部,我们都在努力改变这里的教育面貌。
上班带娃两不误
王艳(38岁) 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洗涤扶贫车间员工
我手里拿着的是刚刚洗完烘干的浴巾,正准备将它放进机器里烫平。送到这里的每条毛巾、床单、被套,都要经过分拣、洗涤、烘干、烫平、折叠、包装,才能送回各个酒店。这里原来是闲置仓库,去年改造成了扶贫车间,专门为丹寨县城内的酒店提供床上用品洗涤、布草、加工服务。
我有四个小孩,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18岁,老二12岁,老三7岁,最小的儿子3岁。老公一直在广东打工,逢年过节才回家,我就全身心在家带孩子,之前一直没有工作过。这里很多姐妹都跟我一样,都是“留守妇女”。
原来我家住在山里,后来搬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个车间就在家门口,我也终于可以有份工作了。这里没有风吹日晒,干活也不累,而且离家近,可以照看孩子。上班、带娃两不误,安逸!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
邰金宝(7岁) 台江县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
我是台江二小的小学生,开学就读二年级了,上学期我考了全班第三名,数学99分。爸爸在贵阳打工,妈妈在附近做刺绣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12岁了。
我家以前住的地方乱糟糟的,2018年我们全家搬到这里,听说有1000户5000多人,还是高层试点小区,有电梯。我家住21楼,很高很高,房子很大,在我的卧室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伙伴们都叫我小胖,我也知道我有点胖。我喜欢吃西兰花,还喜欢吃红烧肉,一顿能吃十多块。我很喜欢骑自行车,新家的楼下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我和小伙伴都喜欢在这里玩。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将来可以保卫国家,保护爸爸妈妈。
吊瓜套种板蓝根
谭桂香(61岁) 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吊瓜套种板蓝根基地采摘工
你可能吃过吊瓜子,但不一定见过吊瓜。我挑着的就是刚采的吊瓜,没熟时像小西瓜,成熟了变橙红色。吊瓜去皮去瓤后,再经过清洗、晾晒、炒制等工序,就成了吊瓜子。
而吊瓜藤下,还种着板蓝根。吊瓜喜阳,板蓝根喜阴,这种吊瓜套种板蓝根的特有形式,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增加了亩产效益。板蓝根的根部可以做中药材,叶子还可以用来做苗侗族传统蓝靛布的染料。
这个吊瓜板蓝根套种基地有710亩,是杭州市滨江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我在这里工作三年了,施肥、拔草、剪枝、摘瓜,啥都干,每小时能挣10元。这几天,吊瓜陆续成熟,进入了采摘期,附近村民都加入了采摘队伍。大家都说,吊瓜真正成了我们脱贫增收的“致富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