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美君,我的市民卡到了吗?过两天去杭州要用呢。”8月末的中午,骄阳似火,桐庐县分水镇里湖村的蒋阿姨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问道。“到了,到了,本来下午就要送到你家里去的。”村妇女主任徐美君站起身来,从文件袋里拿出一张市民卡,递到蒋阿姨手上。
蒋阿姨摘下草帽,放下蒲扇,接过市民卡仔细看了看:“这个事情有你替我办,真好,省了我不少脚上的工夫。”徐美君听了,笑着点点头,拿出写着一长串人名的工作簿,在蒋阿姨名字后面打了个钩。
“省脚上的工夫”,3年来,这是徐美君常听到的话。现年47岁的她兼任着村里的便民服务代办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里湖村人,她对村民们的情况很熟悉,而对于早年间村民出门办事的不易,她同样记忆犹新——省工夫和费工夫,看似只是时间概念,事实上却代表着村子发展的“成本”。
以前,我们村干部去县里开会,说好上午9点钟的会,提前一天就得出发,还得带上被褥和干粮,路上要找地方过一夜,不然赶不上的。
说起里湖村,先得说说它名字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带着西施一度隐居于此,故有“蠡湖”之称。因为历史原因,“蠡湖”被改为“里湖”,沿用至今,但村里人还是习惯使用“蠡湖”之名。里湖村位于分水镇西部,下辖4个自然村,人口近2000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时至今日,驾车从桐庐县城到里湖村仍需一个多小时。
将如今的一个多小时车程摆到40年前,那就是一次艰辛的跋涉。“我们村离县城远,村民没见过什么世面,觉得住着土屋、守着土地、吃上饱饭就是过上好日子了。”现年86岁的叶昌水是里湖村极有名望的长者,也是村里的老书记。1959年,年仅24岁的叶昌水当上了当时蠡湖大队的支部书记,之后的15年里,他带着村民改田地、蓄池水、挖渠道,总算让大伙儿的锅里有了白米饭。然而,出村办事的路,却一直让人头疼不已。“以前,我们村干部去县里开会,说好上午9点钟的会,提前一天就得出发,还得带上被褥和干粮,路上要找地方过一夜,不然赶不上的。”叶昌水至今记得,从家里去县城,得在一条泥路上七拐八弯地走七八个小时,开会来回一趟要花3天,相当于出了一趟远门。村干部出门开会尚且如此,村民去县城办点事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1979年初,已过不惑之年的叶昌水在镇干部的鼓励下,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在村里开办集体企业。几经努力,茶叶厂、纸箱厂、丝绸厂、电镀厂等8家集体性质的代加工厂陆续开业,帮助村中1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三五年间,这些集体企业订单猛增,效益提升,村里家家户户都配了加工机器,当时连县城都算稀罕物的变压器,村里就买下5台。1990年,代加工厂和家庭作坊带来的经济效益让里湖村成了全县首个“亿元村”,外地人慕名进村打工,一句“嫁女就嫁里湖郎”勾勒出当年村子的辉煌。
然而,尝到集体经济发展甜头的叶昌水依然忧心忡忡,他看着出村办事的路,总觉得有些事迟早要出问题。
厂子、作坊要开工,就得有营业执照,不然不就成“野工厂”“黑作坊”了吗?没有营业执照,不关也得关,效益再好也不行。
“改革开放刚开始那几年,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只要符合资质,营业执照很快就能批下来。后来企业越来越多,审批就更规范和严格了。”叶昌水回忆,当年,为了拿到电镀厂的营业执照,他往返县城六七趟,请县环保局专家来实地考察,前后耗时近两个月,才把事情办好了,“那时候,已经有分水镇到县城的中巴车了,一天三班。我早上7点出门,赶到镇上坐车,傍晚回到家时,饭菜都摆好了,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我开饭。要是赶不上车,只能走路回家,半夜里,连狗叫声都听不到……”
可是,村民的家庭作坊在开办时,并不会这么规范。当时,村中的大小作坊有500户左右,其中有近百户是没有营业执照的。叶昌水去提醒村民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可回应他的是村民的“苦水”:“他们告诉我,不是不想办,是实在太麻烦,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四五趟,也不知道该找谁,不如就算了,反正没执照机器也照样转,不耽误赚钱。”
村民的苦恼,叶昌水是理解的:出门办事对村民来说确实头痛,好不容易去趟县城,万一材料没带齐,等于白跑一趟,几趟下来,谁还愿意去办事呢?但凡事都得讲规矩。“厂子、作坊要开工,就得有营业执照,不然不就成‘野工厂’‘黑作坊’了吗?没有营业执照,不关也得关,效益再好也不行。”叶昌水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手续问题、管理不善以及村民意识不到位等原因,里湖村8家集体企业陆续关停、转让,家庭作坊也逐渐没落,青壮年开始外出务工——“亿元村”的名头,至此成为历史。
集体企业“光环褪色”不说,村民想盖个新房也累煞人。1992年夏天,正在上初中的王海鹏听父亲说了一个好消息——家里要盖新房了。王海鹏乐坏了,早早地在同学面前“炫耀”了一把,可他等啊等,家里连块新的砖都没看到。“只是经常看到我爸骑自行车往县里跑,早出晚归,几趟下来,车胎纹路都磨平了。”王海鹏回忆,等了个把月,父亲跑了五六趟县城后才说,新房可以动工了,“又过了半年,我家才住进新房。”
成年后,王海鹏去了部队,再回村时,他已是一个黝黑健壮的汉子,说话中气十足。王海鹏回村后,2011年,分水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设有综合、不动产联办、商事登记、税务、公安5大办事区域,业务辐射周边百江、合村、瑶琳等乡镇。从里湖村到分水镇,骑电动车大约20分钟,镇级便民中心的设立,让里湖村人的办事路程缩短了30余公里。
现在办营业执照,只要手续齐全,一天就搞定。办事方便、快捷的里湖村才能吸引年轻人回来,才能吸引投资客来村里办民宿、搞旅游。
2016年,王海鹏成为里湖村党总支书记。同年底,正值浙江省全面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没过多久,几个想盖新房的村民找到了王海鹏,希望他能帮忙跑审批流程。“村里给你们代办,7天之内一定有回音。”王海鹏拍胸脯保证。
胸脯是拍了,但王海鹏当时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的,因为很多村民对于一些常用的办事手续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办,他只好带着村干部逐户上门做工作,不时得拉着一车村民去镇上集体办事。“年轻人去镇上虽方便,但老人想自己去还是有困难。”王海鹏说,“那时候,每天有操不完的心,就怕把谁的事情落下了。”
2017年,由分水镇牵头设立的村级便民中心入驻里湖村村委会大厅,申领病历本、市民卡等18项村民需求大的网上办事项目权限也下放到了村里。村级便民中心入驻前一晚,王海鹏激动得彻夜难眠。“年轻人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出行不方便,最需要帮助,服务中心进村是件大好事。”王海鹏说,村里一共有1970多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580多人,“老龄化程度比国家标准还高啊。”
村级便民中心带来的不仅是办事效率的提升,还有村民办事意识的转变。“如今村民自己会来问,这需要办吗?村里能办吗?多久能办好?”村民们的提问越来越多,王海鹏越来越高兴,他总是拍拍胸脯,笃定地告诉村民,“能办!村里就能办!村里不能办的,我们找代办员帮你们跑腿,去镇上、县里办!不用换几趟公交出去了,大家就在家里等吧。”
代办员,这是分水镇便民服务网中“活化”的重要节点。一般来说,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设2个代办受理员,此外,还有流动代办员。窗口代办受理员分AB岗,A岗是精通线上操作的年轻工作人员,B岗则是对村中情况比较熟悉的村干部,而流动代办员基本是驻村干部、网格员等,负责上门做工作和接收材料。目前,分水镇26个村、2个社区共设置56名村级代办受理员。
徐美君就是里湖村的B岗代办受理员,平时还作为流动代办员为村民服务。村中不少老人是看着徐美君长大的,如今儿女在外打拼,倒是徐美君日日上门,热情靠谱,大家都很信任她。“现在,村里老人该办的项目一样不落,市民卡、医保、养老金……有时候我不像是村干部,更像老人们的小女儿。”徐美君笑着说。
便民服务中心进村,企业同样受惠。如今,里湖村有制笔企业78家、造纸厂2家,另有种植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项目。“小康就是要让村民有获得感,办事省心,村民的幸福感才会更强,我想,这是小康生活该有的模样之一。”王海鹏说,目前,里湖村年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
今年5月,24小时办事综合自助服务终端机出现在里湖村便民服务中心,人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市民卡、水电气等500余个事项均可自助办理。而在分水镇便民中心,新增的313项审批服务事项也正式上线,共599个事项可在窗口办理。
“现在办营业执照,只要手续齐全,一天就搞定。办事方便、快捷的里湖村才能吸引年轻人回来,才能吸引投资客来村里办民宿、搞旅游。”在王海鹏眼里,自己从小长大的里湖村终于啥都不缺了,有田地、有溪水、有民居,还有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传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村子下一步要着力做好的事情,“我们的便民服务中心就在村口,这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广告啦!”